“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这句话出自唐朝大诗人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形容的是一个人命运多舛的人生际遇。

其中涉及到两位历史人物,冯唐较为冷门,而李广却可以说是叱咤风云、家喻户晓了。

李广被后世美誉为“飞将军”,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是“猿臂善射”、“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才气天下无双”,是一位让匈奴胆寒的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李广的人生又极为不幸,司马迁记载,汉文帝曾经惋惜地说:“惜乎,子(李广)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意思是,李广啊,李广,你真是生不逢时,假如你生在高皇帝刘邦打天下时,当个万户侯都是小菜一碟!

可悲催的现实是,李广奋斗了一辈子,虽然名头大得紧,但还是没有混到半个侯爵。

李广难封,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到底谁该背这个锅呢?

一、汉代封侯很难吗?

论功行赏,是历代王朝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重要举措。而这其中,封侯拜将又是最为军人们看重的一环。

而商鞅变法之前,封爵主要靠:生得好。周代,爵位可以继承、世袭罔替,而平民百姓几乎不能染指,阶层是固化的。

但商鞅变法之后,为了激励秦人奋勇杀敌,秦国便有了依靠军功而封侯的制度,根据立功多少,赐给不同的爵位。不管一个人出身如何低微,只要他立了功,就有可能实现阶层跃迁,成为贵族。

汉承秦制,军功奖励制度更加完善,一名军人斩敌多少、俘敌多少,该给予什么样的赏赐,朝廷均有详细的量化指标。

在汉武帝时期,封侯的标准是要获虏首上千。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才有可能被封侯,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在《史记》中,尽管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有成见,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他们的光辉战绩。

无论是杀敌数、俘虏数,乃至是捕获牛羊数,司马迁都做了详细的笔录,而汉武帝当年正是依据战绩封侯拜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李广的战绩如何?

李广是汉军之中的老兵。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他首次出击匈奴,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因贻误战机愤而自杀,这位老将的征战史长达47年。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李广一直与匈奴作战,司马迁说他是“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而在这70多场仗中李广就一直没有够得上封侯的标准吗?

很可惜,并没有。

李广立下的战功其实并不多,只得到一些寻常的赏赐,所以他一生“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

李广于汉文帝时从军,那时候汉武帝还没出生,但可惜当时以及后来的景帝时,汉朝国力较弱,未能与匈奴大规模开战,直到汉武帝时,李广才真正有了一展雄姿的舞台。在史书中,李广被记录在案的主要战役有以下几场:

1、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出动30万

大军在马邑山谷中埋伏,准备诱敌深入,围歼匈奴。可因为匈奴单于抓住了雁门官员,从他口中撬出了汉军的计谋,于是赶紧回撤。因此,此战李广未有斩获。

2、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从雁门出击匈奴,结果不幸遇到了匈奴主力。一战下来,李广部不仅损失惨重,连他本人也被俘。最后,李广虽然在押送途中逃脱,但结果回朝还是被判死罪,依靠花钱才赎回性命。

3、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卫青出击匈奴,李广为部下。此战,汉军与匈奴各有胜败,但李广却是无功无过,原因是他担任后将军,大概率未见匈奴兵。

4、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广率4000骑兵出击匈奴。这次,李广向北走了数百里,不幸与十倍于己的匈奴大军相遇。李广临危不惧,弯弓射死匈奴副将,但因寡不敌众,他的部下死伤大半。苦撑到第二天,他才在援军的配合下解围。此战,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5、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仍然不顾年迈请求出战。汉武帝最初没有答应,但看李广态度坚决,才任命他为前将军。

但在汉武帝的印象里,李广这个人“数奇”,也就是命不好。所以,汉武帝暗地里交代卫青,不让李广担当攻打匈奴单于的重任。

于是,卫青顺水推舟,将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自己的好友公孙敖,而将李广晾在了一边。李广虽不情愿,但军令如山,他也只能服从。可李广实在是有点背,后来他竟迷了路。

事后,卫青要求李广到幕府说明迷路的情况。起初,李广置之不理,卫青派人催促,他才勉强前来。最后,他没有过多辩解,只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说罢,李广拔刀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李广为何不封侯?

李广未获封侯的直接原因,是他的战绩并未达到汉武帝的封侯标准,这个显而易见。而在这背后,还有三点深层次原因:

第一,是汉武帝所说的“数奇”,即点背、命不好。

刚才提到,李广在汉武帝时期有数次立功的机会,但要么因为敌人的原因,要么因为自己的原因,他统统错过了。比如,他两次不幸遇到匈奴主力,还有一次行军迷了路。

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带着悲悯之情来看待李广的不幸遭遇,将他看作是壮志难酬的悲剧英雄。

第二,是汉武帝的偏袒,他有意抬举自己的亲戚卫青、霍去病。

在汉武帝时期,封侯的标准是公允的,任何人不能走歪门邪道。

可是,如果皇帝将最优秀的士兵、装备都给自己最喜欢的武将,如果主帅将攻击敌军首脑的机会只给自己最信任的朋友,那么他们打胜仗、立大功的可能,会不会就更大一点呢?进而言之,他们封侯拜将的几率是不是更高一点呢?

事实的确如此,汉武帝重用的将领,才是他心目中汉匈战争的主角。卫青、霍去病固然天纵英才,但如果没有汉武帝的支持,他们也没有本事创造战争神话。

拿卫青来举例,他和李广共同参加的战争有3次。公元前129年这次,李广全军覆没,卫青则率万骑轻松斩首数百。公元前124年,卫青已经成为李广的上级、汉军统帅,所有人的成绩都是他的。这次卫青率十余万汉军斩敌一万五千,俘虏匈奴高级将领十余人,而李广出师无功。最后一次,卫青作为统帅再次斩敌一万九千余人,而李广则因为迷路,愤而自尽。

第三,是李广的个人原因,他缺乏一流的军事指挥能力。

李广作为“飞将军”,固然拥有超乎寻常的骑射水平,也常常在战斗中创造单骑单弓斩将夺旗、以少胜多的壮举,但观其一生,基本没有指挥大兵团肉搏冲锋的经历。

换言之,当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军可以一次性出动十余万大军剿灭匈奴时,李广依然以指挥小股部队骑射作战闻见长。所以,在其4次单独领军的经历中,竟然无一次获胜。

抛开卫青、霍去病的裙带关系不讲,李广与二人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