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二战中的德国装甲部队,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了,德国装甲部队的素质都是一流的,并且在战争初期创下了无数的辉煌,即便是在战争末期,其装甲部队也不乏优秀表现。我们可以这样说认为,德国陆军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没有这些装甲部队,德国也就没有这些成功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军队一度是非常排斥坦克和机械化作战的,甚至是提出这些的人都会被德国军队内部的传统派将领群起而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说德国的“装甲之王”,号称“急速海因茨”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在上世纪20年代担任德国国防部运输兵监察处的参谋一职后,认为摩托化和机械化作战会是陆军的发展方向,遂在1925年的一次演习上对自己的上司冯·纳茨默尔上校提出了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构想,但他的上司却粗暴打断了古德里安的话,并且强调:“这些东西(机械化车辆)只配运输面粉!”

认为机械化车辆只配给部队运输面粉,这并非是冯·纳茨默尔上校一个人的想法,准确说是当时整个德国陆军内部的一个基本认知。在当时的德国陆军内部,很多人都对装甲部队嗤之以鼻,比如说德国骑兵总监威廉·克罗亨豪尔就是古德里安遇到过的最大反对者。古德里安组建试验性装甲部队时的资金短缺和装备短缺问题,都是这个威廉·克罗亨豪尔造成的,不仅扣了古德里安的装备和资金,还带动了一批保守派将领来抨击古德里安,几乎是想尽办法的来阻挠古德里安的行动。

那么为何德国陆军当时如此厌恶装甲战理论,甚至是不计代价的阻挠装甲部队发展呢?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当时德国陆军的规模问题。根据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德国陆军仅能拥有十万人的规模,而且不准拥有重机枪、火炮、和坦克。可以说,这一纸条约导致了德国陆军当时的一蹶不振,不仅在军队规模上受到了紧缩,整个陆军也几乎只剩下了步兵和骑兵,炮兵都已经所剩无多,可以说整个德国陆军几乎成了一支警察部队,不再具备任何的作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虑到一战后德国经历的社会动乱和经济衰退,德国军队内部也是战心全无,昔日的雄心壮志,如今只余下昨日的幻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可怕伤亡,再加上战败后的诸多来自协约国的限制,所以德国陆军的军官阶层也几乎是一蹶不振,尤其是德国陆军的核心军官团更是如此。一蹶不振的他们能做的就是在不断的动乱之中保住自己手中的利益罢了。为了手中这点利益,他们开始拒绝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虽然魏玛德国和苏联这个新兴国家还有合作,但是对于德国军官团而言,保住手中的利益就可以了。

而古德里安等人所提倡的机械化作战,本身就是对他们利益的一种挑战,因为德国陆军只有十万人,如果要为机械化作战做出调整的话,那么现有的步兵部队和骑兵部队就将受到影响,或者是解散编制,或者是进行改组。这对于德国陆军的发展固然有益,但是对于原本指挥步兵和骑兵的军官而言,则是形同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可能会在这场变革中失去自己的职务,利益也自然会因此受到影响。

军官团的做法保守而短视,就像是土财主一样,不肯让自己的财产受损。他们也能拿出看似“正当的理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这种武器的表现不佳,坦克本身脆弱而容易摧毁,用反坦克步枪、集束手榴弹、轻型火炮就可以将其摧毁,一战中的德国总参谋长,魏玛德国的总统冯·兴登堡也曾对坦克做出轻蔑的评价:“看似威猛,但实际只是个用火炮轰击一下,就会立刻起火爆炸的锡盒罐头。”

这种对于坦克的认知,对于当时急于阻挠机械化作战理论发展,保住手中利益的军官团来说,就成了一种非常理想的借口,再加上坦克本身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乱象,这导致了那一时期的坦克确实是笨重无用的存在,所以德国军官团也就有了十足的理由去拒绝采纳机械化作战——坦克本身不过是个“会动的玩具盒子”,在战场上的用途十分有限,战争本身仍旧需要用步兵和骑兵去赢得胜利,没有必要发展机械化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官团的说法本身是无视了坦克这一事物的发展趋势,也对未来缺乏任何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但对于想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军官团来说已然够用。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当时的魏玛德国政府去反对机械化作战,理由是这可能会违反《凡尔赛条约》,导致英、法等国对德国展开惩戒性的攻击。总而言之,德国军官团成员在当时是想尽一切办法反对坦克和机械化作战理论,目的仅仅是为了保住手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