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器

文物造假历史久远,也是一个不治之症。以文献记载粗略来看,至少南北朝就已出现,“粮油生意一分利,布匹百货十分利,棺材嫁衣百分利,珠宝字画万分利。”

造假的直接动因,是“利益”二字。贵金属身价不菲,但这同样是相对的。如果单纯的贵金属改成古钱币、古金银器物,其价格就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贵重的金银制品也不乏假货。

“利益”是文物造假的直接动因,“技艺(技术)”则是文物造假的基本前提。缺乏技术含量的文物造假,明显是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不了造假的初衷。而现代科技的发达,则使文物造假“盛况空前”。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方便了造假,也识别了造假,文物造假也成为一桩尴尬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宝石

藏妹有位珠宝商朋友,曾介绍过他的“镇店之宝”:一颗“天然红宝石”硕大无比,价值连城。但这颗宝石却是合成的,原料则是些碎宝石,质地为“天然”,即便借助光谱分析仪,这颗宝石仍然可以被“鉴定”为“天然红宝石”

类似的技术手段,还被用于古瓷器造假。古瓷器的价值与“稀缺性”关联,还取决于年代与品相。碎瓷器经过现代工艺,也能成为“完美”的“古瓷器”,即便使用同位素技术进行科学鉴定,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破绽。

书画的造假则更为常见,有一次藏妹见到一位文物贩子,背了一编织袋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书画,其中还有长卷。这些书画如果是真的,谁身上背着这么多招摇过市,又没有严格的安保措施,估计早就身首异处了!这类造假手段低劣的“文物”,通常用来满足附庸风雅者的需求,在“周瑜打黄盖”的状态下成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白石作品

书画造假是个技术活,需要相当高的造假技艺,基本上都不是凡人,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盗墓贼通常都是考古专家。齐白石老人在世时,书画价格即相当不菲。白石老人有次发现,一幅题有自己大名的虾,并非自己所绘。但白石老人认为,这“虾”画得相当出色,功力不在自己之下,无非绘者知名度太小,不署个假名就卖不上价格。

董其昌 书法 立轴

当代书画的造假,较之古代书画的造假,难度自然要小许多,这与古钱币、古瓷器造假的道理完全一样,同样涉及“材料”难题。但这种难题,在传统的造假行业中早已解决:

最简单的手段就是“挖补”。很多古代书画缺少题款,或为不知名的作者。补上名家题款,或挖去原题款换上名家,这件作品的身价自然陡增,并且一般人很难识别。

这种“挖补”多少留下痕迹,以假乱真的方式则是修改题跋。古代练习书画者,将拿自己的作品请名家题跋,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而名家为了提携后生,往往欣然为之。这样,原画上的题跋、落款、印章就全是真的。将“题跋”改成“落款”,这件书画的作者就变成了名家,鉴定起来难度更大,现代科技通常也派不上用场。

这种造假,前提是要有这样一件原作,如果没有怎么办?造假行业便发明了“揭层法”。古代书画有些是作在夹宣上的,水墨会渗多层宣纸。将多层宣纸揭开,再补上笔墨,一幅就变成了多幅,再重新装裱,后人想鉴别就相当难了。

书画造假中还有“金蝉脱壳”,就是利用旧裱头套,装上新的画芯。如果这幅画芯使用的是旧宣纸、旧墨,这就像正宗的名酒瓶,装入质地不错的杂酒,一般既看不出来,也品不出来。

古代金器

书画市场要想杜绝假货,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大规模的古玩市场、旅游市场,文物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生产的。有次去云南,一位朋友花4000元买了件标价3万的“文物古董”,回到合肥一看,市场上的同款标价只有18元!

文物造假冲的就是一个“钱”字,能不能被人识破则取决于技术。要想哪种文物没有造假,除非这种文物无利可图,同时文物无法解决造假技术问题。对照这两大要素,文物中目前还未出现造假的,只剩下“古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王堆汉墓的T型帛画

古尸,即古人的尸体,主要有干尸、鞣尸、湿尸、尸蜡四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女尸,2000多年不腐,就属于湿尸,同时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这种文物,第一没有“市场”,除了专业的博物馆,不会有个人“收藏”。第二,造假难度太大。

马王堆汉墓一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棺

得不偿失,逼出了“回归自然”……

文章转自华夏收藏网 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