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审判和服毒自尽二者间,隆美尔选择了后者,就如希特勒所说的那样,这起码可以保住家人与荣誉。隆美尔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二战时期德军的核心人物之一,曾经深受希特勒的器重,同时也因为自己军事素养以及对妻子的态度博得了大众一片好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还是在战争结束前死于非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北非战场回来后的隆美尔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隆美尔就已经出现在了德国的军队中,因自己并不是容克贵族出身外加性格比较特立独行,所以并不是很受别人待见。待希特勒上台之后,隆美尔就好像遇见了伯乐一样,先是成为了希特勒的卫队长,然后又成为了第7装甲师的师长,并参与进了法国战役。这期间隆美尔对妻子的好可是传遍了德军,都给夫人宠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非战役期间,隆美尔已经被升为了元帅,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希特勒的赏识。抵达北非之后,他用自己的经验对眼下情况做了分析,但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在这片沙漠中,德军和英军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在整个战争中更是如此。单从军力和装备补给来看,北非的德军确实处在了劣势,更何况还带了个意大利盟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结束之后,隆美尔悲观的心态更严重了,他曾经多次向希特勒表明北非糟糕的状况,但结果均是不了了之。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最终还是迎来了覆灭,看着自己的部队烟消云散,隆美尔心里说不出的苦。希特勒倒是看得挺开,不仅给隆美尔发了一枚铁十字勋章,还让其当了B集团军群司令。但反观隆美尔,却早已经没有了在战争初期的那种劲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西洋壁垒下的隆美尔

从北非回来之后,隆美尔的工作就是负责法国北海岸的防御工作。在希特勒的眼中,他所构建的大西洋壁垒是坚不可摧的。但当隆美尔看过了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不过是一堆残砖破瓦,不会对盟军造成任何阻碍。除此之外,他还发现防守的兵力也严重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办法,此时的德军已经深深陷入东线战场的泥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隆美尔即悲观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加固大西洋壁垒的工作中。这期间他与希特勒的矛盾开始不断涌现出来,他希望希特勒能与盟军进行谈判,从而抽调所有力量应对东线的困境。但这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他也反过来劝说隆美尔,告诉他德军不会失败,自己还有办法,就好像在为一个老朋友鼓劲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卷入事端

因战局的不断失利,越来越多的反对声在希特勒身边出现了,进而爆发了对希特勒的袭击事件。至于隆美尔和这件事的关系,众说纷纭。但种种迹象表明,隆美尔是接触过这些反对者的,但他并没有进行过合作。有说法称隆美尔表示在盟军登陆的时候会放开西线,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尽管登陆当日他在给夫人庆祝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对希特勒的刺杀计划,隆美尔是一个有理智的人,这样做无疑会让眼前的情况更糟糕。根据隆美尔的儿子所述,隆美尔并不清楚刺杀这件事,就算知道他也会提反对的意见。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隆美尔的名字依然出现在了反对者的名单上面,名单前是满眼愤怒的希特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此时的希特勒已经陷入了癫狂,他无法容忍失败,但失败偏偏就找上了他。而当隆美尔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之后,希特勒更是心里一凉。他不一定相信隆美尔就是参与者之一,但隆美尔是一个反对他的人,这一点是无疑的,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命令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所以为了稳住当下,隆美尔必须要死。从让隆美尔服毒自尽这一点来看,希特勒在心里还是希望这位自己曾经信赖的将领没有背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结束之后,因为卷入了对希特勒的袭击事件以及在战场上的骑士风度,深得盟军的赞扬。纵观隆美尔在二战时期的生涯,还确实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但逝者已去,给他按那么多说法意义在哪?也许隆美尔临死根本就没想这么多,只是想着还没兑现战争结束后带夫人去旅游的诺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隆美尔的生平记述》、《Works by or about Erwin Romm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