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有两个孩子,几乎很少有不打架的,哪怕相差10岁,还是会打架。当初我备孕二胎的时候,想着两个孩子相差5岁,相处会和谐一些,可如今的现状却是“不见面就想,见面就打”。

“妈妈,哥哥说我是大笨蛋。”“爸爸,弟弟玩我的玩具”两个孩子轮番告状,一天少则两三次,多则十多次,再好的心情也会被搞得乱七八糟,怎么才解决孩子们的纷争呢?我曾经走过一些误区,看看下面的处理方式,大家有没有做过呢?

比如,孩子们因为争抢玩具而打架,父母通常会采取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这个玩具是谁的就给谁玩,或者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就给谁玩。

第二种,一个破玩具抢什么呀,二宝乖,妈妈给你找一个更好的玩具,不和姐姐一起玩,跟妈妈一起玩。

第三种,你是姐姐,怎么总和妹妹计较,把玩具给妹妹玩,这个玩具都是你玩剩下的,不适合你了,你大了,应该懂点事了,别因为这么点小事,就和妹妹打架,你让着她点。

这三种处理方式都是错误的,第一种处理方式像法官判案,不讲情面,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完全按照父母制定的标准来执行,这会让得不到玩具的孩子更恼火,下次他会争抢得更厉害,因为谁先拿到,谁就能玩玩具。

第二种处理方法仅仅是为了灭火,通过安抚二宝,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孩子们争抢、打架的问题还是未能解决。

第三种处理方式是令大宝最恼火的事情,凭什么老大就要让着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就可以不讲理?父母偏心,大宝有这样的想法,会感到委屈和愤怒,下次会和弟弟妹妹争抢、打架得更厉害。

这是因为争抢、打架是孩子们需要处理的事情,父母却把问题扛在自己身上,参与进来,导致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要彻底减少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和处理问题,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下面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装聋作哑,不予理会

家长朋友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们单独在一个房间里玩,要比和父母同在一个房间里玩耍,争吵的次数要少得多,父母越是在身边,孩子争吵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他们习惯性地在遇到问题时,寻找父母帮忙,或者把父母当靠山。

若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有时孩子哭闹,并不是受了多大委屈,而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介入。我家二宝嗓门很大,每次和哥哥吵架,都会通过喊叫来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我迟迟不出现,他喊一会儿就没事了,和哥哥和好了,两个孩子又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这提醒家长,不要听到孩子们喊叫或者哭闹声,就立马赶过去,这会让他们形成依赖,不利于自己解决问题,当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的事情不感兴趣时,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了,这样一来以后争吵的次数就会慢慢减少,因为他们在争吵和打闹中学会里处理问题。

引导孩子表达

孩子年龄小,思考问题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子,更是如此,无法了解对方想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表达,讲出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对方的期望,这样孩子之间才能彼此了解,减少矛盾。

比如,弟弟因为抢了姐姐的洋娃娃,惹姐姐生气了,姐姐向弟弟要回洋娃娃无果后,动手打了弟弟,弟弟哇哇大哭。

父母要保持中立,不能看到二宝哭了,就偏袒他,责备姐姐,要充分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可以问姐姐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弟弟不经过我的允许,就动我的洋娃娃。”然后问姐姐的感受是怎样的,“我很生气,这是我最好的玩具。”接着问姐姐希望弟弟怎么做,“我希望他不要动我的洋娃娃,但他可以玩我的其他玩具。”

同样,我们也要把问姐姐的话,问弟弟一遍,这样姐弟俩就知道彼此的心声了,对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往往把问题讲清楚了,矛盾就化解了。

有争吵才能可能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父母的角色要么是旁观者,要么是中立者,目的都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充当裁判,来判断谁是谁非,父母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否则很容易越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