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一个人:“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如若不是此人当政或许宋朝的也是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开始的和其他朝代还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赵匡胤的这个皇帝是被手下给架上去的,虽然这里面也有赵匡胤的能力和实力在,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看出来的,他的手下都不是什么善茬。
因此在赵匡胤后期,选择了杯酒释兵权,把权力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因为赵匡胤也怕他手下的手下再来一次黄袍加身,那么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宋岂不是又要分崩离析了。

但是赵匡胤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掌握了权力,并且使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基本统一了全国,并且在军权掌控方面设立了“二府”,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唐末五代的军阀割据再出现的可能。
但是刚刚五十岁的赵匡胤在和自己的弟弟赵匡义喝了一次酒的第二天就突然暴毙了,给历史上留下了很大一个谜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烛影斧声”,今天就不主要叙述此事了。
赵光义在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就当上了皇帝,按照赵光义后来的说法是他们的母亲的功劳,让赵匡胤留下的“金匮之盟”,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官方的障眼法,只是为了给自己得位的一个说法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想来这个方法,说明这个皇位来的是多么的不容易。对于皇位来说,当时的赵匡胤的弟弟们哪个都是眼红的,但是真正的能够坐上这个皇位的,却是使了卑鄙手段的赵光义,这是赵匡胤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但是历史总是不尽如人愿,赵光义耍手段确实有一招,但是当皇帝真的是不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毛主席说的:“赵光义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坐上皇位的赵光义,为了控制住自己手里的权力,赵光义开始实行自己认为很好的“将从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效果并不尽理想。

怎么个意思呢?就是说,出征打仗的将军,只能按照我给你们制定的计划去打仗,想要自己发挥的就不要想了。可见这个赵光义真的不适合当皇帝,特别是大国皇帝。总是认为所有的人都会造反,限定太多的东西,主观因素限制了宋朝将军的发挥,也难怪没有人能够成功了。更重要的是,赵光义这个决定,直接影响后世皇帝的发挥,再也没有人敢于超越权力的去使用武将,终宋一朝,都是被敌人使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击败,而不觉醒,真真是最失败的皇帝。

毛主席的评价真的是一针见血,或许没有宋太宗,宋朝也不至于积贫积弱以至于遭受靖康耻吧!

欢迎评论转发,期待与你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