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优秀的“中国”原创绘本太有需求了。一方面,咱们这一代的娃不缺国外的经典绘本,但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食粮”却“喂”的不多。另一方面,“大语文”的概念越来越被提及和重视,所以属于中国本土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内核,我们也急需给娃补上!

但不得不说,国内原创绘本因为起步晚、又带着连环画时代落下的“图文分家”的旧疾,高品质的作品数量确实远不及国外的绘本。

所以好不容易发现一套获奖无数、堪称是国内原创童书界殿堂级“宝藏”、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绘本套装——《了不起的中国图画书》,我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礼盒,就会有“终于挖到宝”的惊喜:画风唯美,故事暖心,每一处的细节都彰显着最难能可贵的“匠心”。最先俘获我的就是这本《一条大河》,在流动的色彩中感受中国母亲河黄河的斑斓、磅礴、净美,完完全全就是一场视觉的飨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种油画的肌理感让人过目难忘:

套装一共甄选了8册原创绘本,涵盖了传统文化、童谣、民俗,还有反映时代变迁的中国故事,处处都刻满中国基因:有热闹的团圆景象,有鲜活的时代记忆,有隽永的山川风物……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些故事和画面,都会翻涌起强烈的情绪共鸣,想不爱上它都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书所代表的文化内核,正如惠特曼的一首诗: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只有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长什么样?才能培养孩子和世界对话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打从心底筑建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这套书是由“九色鹿绘本馆”出品的,它可是做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童书的专业户,在绘本爱好者中就是一张金字招牌,其中好几本还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输出到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甄选在我们今天推荐的“礼盒套装”中的绘本,早就在国内外斩获无数大奖,奖状多到一张大台面都摆不下:2020年俄罗斯图书印象奖(非虚构类)
德国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书目2019年度桂冠童书奖2019年度冰心图书奖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

2016年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优秀作品奖

内容创作团队更是大咖云集,有蜚声国际的国画大师于大武,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袁晓峰,知名乐评人刘雪枫等。九神鹿绘本馆把这些名家的优秀作品集结起来,足见这套书的含金量,值得每个孩子细细品味。

分别为:《盘中餐》、《年》、《小老鼠又上灯台喽》、《一条大河》、《高山流水》、《哥哥赛龙舟》、《喊月亮》、《爸爸的火车》。
▼《了不起的中国图画书》收入的8册绘本,每一本都是打开就舍不得放下的好故事:讲述24节气的《盘中餐》和以黄河为主题的《一条大河》是绝佳的图像百科全书,在国内外都拿奖无数。

《盘中餐》内页
《一条大河》内页《年》《小老鼠又上灯台喽》是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古老童谣和民间故事,用极具中国韵味的艺术手法重新演绎,每一幅画面都美到想珍藏。

《年》内页

《小老鼠又上灯台喽》内页

《高山流水》是可读,可赏,可听的音乐绘本(书背后可以扫码听大师演奏的《高山流水》),国画+国学+国乐的完美结合。

《高山流水》内页

《喊月亮》《哥哥赛龙舟》在儿童视角的故事中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同时也承载着种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助力孩子的情商养成。

《喊月亮》内页

《哥哥赛龙舟》内页

《爸爸的火车》用质朴感人的故事,见证中国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的飞速演变的历史进程。

《爸爸的火车》内页

这一次,我也想换一种方式给大家展开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故事的情意绵长,不应该被埋没在只言片语的亮点罗列中,我先给大家仔细讲讲其中的3本,剩下的,妈妈们买去再好好欣赏。

▼1

《一条大河》

我们语文课上背“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课上唱《黄河大合唱》,地理课上学“黄河呈几字型,拐了三道湾入海”……在学生时代我们需要和这条大河打数不清的交道,这一切都是因为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我们文化的“根”。走完一遍黄河,要跨越9个省区,旅行5464公里,就算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也只能感受大河的片段、局部;对于成长在黄河流域以外的孩子来说,母亲河只是地图上遥远的“符号”。

要把这条大河的故事讲得瑰丽动人,又要让还没有全方位接触地理的孩子有亲近感和带入感,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功课,但是本书的作者于大武,用他30年的生活积淀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交出了几近完美的答卷。

书中既有岁月的沉淀,历史的厚重,也有童心的纯净和明朗,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被它深深的折服。只有一个真正热爱民族文化的作者,才能做到如此的“举重若轻”。

极为震撼的艺术呈现:国际艺术大师的三年磨一剑《一条大河》是于大武先生(国际知名画家,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野间大奖、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等)经过三十年酝酿、三年采风创作完成的心血之作。开篇就是黄河的源头,用油画极富立体感的笔触、饱和度极高的色块来展现青藏高原的雄奇瑰丽:远山的靛青色,大地的草绿色,青海湖的碧波万顷,近处的山脉又因干旱少雨,裸露出胭脂色的土层。

黄河这条鎏金的玉带又在刘家峡开始变得浓稠,黎色、驼色、赭石、紫檀色成为画面的主调,黄河似乎也从青葱少年开始走向成熟稳重。

最后,大江泄流入海,千里黄沙弥漫在远青近黄的色彩中,给江河与大海画出清晰的分界线。

全书包含21个跨页画面,气势宏大,将黄河从发源到入海的万般风采一一呈现纸上。

用儿童的语言讲述黄河如诗的生命
《一条大河》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用一个充满好奇、向往大海的孩子的语气,带领读者开启一段奔流不息的旅程。语言真挚、活泼、深情,充满代入感。
介绍“黄河第一湾”时——“这可难不倒我,我跑到四川北边绕一个大弯儿,又回到青海。”

经过山西古长城遗迹时——“我想放慢脚步,听它讲过去的故事,温柔地抚慰它的创伤。”

黄河生命历程的传奇、惊险、浪漫,在生动的语言中谱写成一部壮丽的史诗。
画给孩子的绝佳的黄河图像大百科黄河是一座中华文化的大宝库。关于黄河的诗词歌曲、历史典故,不计其数。黄河还是一条线索,把广袤中国大地的西部、中部、东部联结在一起,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都沉淀于此。

把历史、地理、人文、民俗、艺术等等有机糅合在一起,要讲得清晰、透彻,还要让小读者读起来有兴趣、有收获,并不容易。

于大武先生选取了黄河全流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余个地点,从青藏高原到华北平原,沿途经过丝绸之路、西安古城这些历史文化坐标,也有延安、小浪底等对今天中国有重要意义的地点,每个画面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黄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

谁建造了“兰州水车”,古长城和黄河在哪里“握手”……这些细节,背后都大有文章!

治沙工程、水利工程……一代代中国建设者治理、保护黄河的缩影,更能引发小朋友对于今天保护母亲河的思考。

生态多样、文化交融、历史深厚,绵延不绝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读完《一条大河》,你会发自内心的明白,什么叫做因了解而认同,因热爱而自信,我想,这也许就是黄河最大的魅力所在。

2

谈到火车,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莫名的情结,仿佛昨天还在咣当声和泡面香中今天就被“时光号”送到了新的时代。火车庞大快速、贴近现实大地,记录了流动的中国。

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中国铁路科技的发展历程。《爸爸的火车》源自一个火车家庭的真实故事,小姑娘暖暖的爸爸老韩是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她从小生活的大院就在铁轨旁,故事通过暖暖的视角来讲述铁路人的家庭故事,见证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复兴号的飞速演变。
“新机车不用烧煤,爸爸的脸干净多了”;
“有一天,我发现怪味道不见了,妈妈说,爸爸换了新车,新车是用电的,不用再烧油了”;“爸爸早上出车,晚上就能回家了”……

暖暖渐渐长大,爸爸带回家的味道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不用科普“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之间的区别,用这些童稚的语言,小朋友一下就能记住这几种火车的不同。父辈们身上的平凡和伟大
故事的主人公是开火车的爸爸,源于真实的榜样人物韩军甲。出身铁路世家的他是火车司机中不折不扣的“全职高手”。28年拥有8本火车驾驶证,驾驶过30种车型,是第一批复兴号司机,他经历了中国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的飞速演变。1992年“解放型”蒸汽机车1996年“东风系列”内燃机车2005年“韶山系列”电力机车2010年“和谐号”高速动车组

2017年“复兴号”高速动车组

而在绘本中,暖暖眼中的爸爸,为了追赶上时代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虽然鬓角已经泛白了,还是夜以继日的在灯下学习,才能成为中国唯一全履历火车司机,每一代火车头他都驾驶过。
这种小人物身上的坚韧,平凡之中的伟大,在自己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付出,才能造就中国铁路工业的飞速发展。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缩影这本书的插画,也再现了90年代韩师傅家的真实生活,大块头电视机,牡丹花暖水瓶、小玩具、板凳、君子兰,这些有时代气息的老物件直接砸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我小时候也和暖暖一样,父母是双职工,每天放学回到家,都是冷冷清清的一个人写作业,看电视,最盼望的就是门外有脚步声和钥匙转动的声音。暖暖的爸妈都是铁路工作者,团员的时光更加稀少,有时候一跑车就是四十多天。过去的几十个新春佳节,他们不是在开火车,就是在检修、调度和行车一线坚守,极少能够团聚。

暖暖最渴望的,就是铁路提速再提速,这样就能早点见到爸爸了。
从90年代到如今,跟着这本书就好像看完了一本”铁路之家“的生活纪录片。故事缓缓地再流淌着,我也不由得湿了眼眶。

这本书在温暖真诚的同时,也不忘记知识的科普,在最后几页有不在正文的故事之内的补充,提供了另一种阅读模式。小朋友可以根据这三页的补充,对韩师傅的工作内容,28年的职业发展以及中国高铁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的变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还配套一个复兴号高铁的模型,中国的高铁从一张白纸,到有了复兴号之后的世界领先地位,让孩子用亲手制作的方式还原一部漂亮神气的高铁,他们才能发自内心的感知到国家强盛之后,带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盘中餐》

如果一定要在这套绘本礼盒中挑选一本必读书,我肯定会推举这本《盘中餐》。
因为它的背景非常强大,国际最权威的绘本奖拿过无数,还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课外书目;内容足够硬核,一本书讲透中国传统的节气和农耕,袁隆平院士亲自帮忙审核;画面和语言,都美得如诗如画,映入眼帘的是天光云影下的哈尼梯田,和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少数民族最质朴的脸庞。

这是让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孩子,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最佳打开方式。以节气为线索,讲述“米从哪里来”翻开《盘中餐》,就可以领着孩子展开一场进入云南元阳梯田、经历24节气的纸上之旅!在古老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个很重要的元素,它们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它们是农民开展水稻耕种工作的重要参考。

整本书都以节气为记录节点,一个节气就是一页日记,用娓娓道来的故事和细腻唯美的画面来解说水稻生长和种植的相关知识,既有对大自然的崇敬,也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民俗生活画卷。雨水:冬去春来,气温回升

春雨给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山樱花开得正灿烂,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作做准备。

经过一个冬天,田里的土结块变硬,人们往田里灌水,用各种农具松土,好让秧苗顺利扎根。惊蛰:春雷始鸣,雨水渐多

人们将发出嫩芽的稻种撒在又平又软的秧田里。在温暖的阳光下,它们会很快长成健壮的秧苗。秋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山谷里时不时回响起一阵一阵“咚-咚-”的打谷声。生长在田里的鲤鱼、泥鳅、黄鳝、田螺等也肥了。

孩子们在收割后的田里抓鱼、捡田螺,今天的晚饭可丰盛啦!
至此,水稻经历了春耕、夏耘,完成了由一颗谷种到万千稻谷的自然传奇。

专家层层把关,打造最硬核的科普绘本《盘中餐》关于一粒大米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文后的解说部分文字还附上了水稻生长和种植方面的知识链接,配以图画解说。这些额外的科普部分,完全可以当作是24节气和农耕的教科书来看。

绘本的内封页,还细致的画着各式各样的农具。别说家里的小朋友们了,恐怕我们也是认不全的。在陪孩子们阅读时,可以试着让孩子们猜猜他们能认出几种农具。

为了保证这些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可靠性,九色鹿还请了一批专业的院士、学者审读、把关。特别是后期还专程找到了袁隆平院士,他也被这本绘本感动啦,用英文赞叹道“verygood!”

不止有水稻的故事,还是浓郁的地方风情画卷

透过《盘中餐》,还可以带着孩子了解一下哈尼族风土人情,比如这个当地特有的蘑菇房,看造型就被萌化了,我就很想带着OK住一下。

下地收割的时候,也是当地农具的“田间博览会”,镰刀、打谷木桶、布袋……还要牵上驴儿来帮忙。

要庆祝丰收了,刚好到了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十月年”,村民们将寨子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各自的拿手菜,在街道上挨个摆上饭桌,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平安。

这是一幅很值得细细品味的画面。哈尼族少数民族服饰都被作者描摹得细致入微。

城市中的孩子已经离开土地太久了,我们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完整的菜蔬,就更不用说那些饭碗中散发稻香的白米饭了,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亦是如此。《盘中餐》就是一把开门的钥匙,让我们走出城市的壁垒,去呼吸自然的气息,去感受自然的脉动,去重新做回自然的一部分。

关于书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最后来啰嗦一段,能挖掘到这么好的中国原创绘本实在太难得。

内容撰写:公众号 妈咪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