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云: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浅言之就是,明白知足常乐,就会经常感到满足,懂得任何事都适可而止,一生当不会遭受耻辱。

但人心的欲望,常常会不满足,所谓欲壑难填,甚至因此铤而走险,这里面的道理,《红楼梦》中的一副对子说得透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副对联是贾雨村第一次官场落马,游历至一所庙宇看到的,当时他就觉得大有深意,但贪婪的欲望已开闸,他转瞬又跌入欲壑洪流,直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关于贾雨村,笔者在 “是天生的奸雄?还是白转黑?贾雨村官场现形记,反思真正的成功 ” 中有详述。

世上这样的人不少,让我们又骂又恨又想的王熙凤也是其一。

王熙凤作为荣国府二奶奶,日子过得锦衣玉食,豪华奢侈,但她的工资其实并不高。

拿李纨做对比,李纨作为荣国府的大奶奶,每月工资十两,儿子贾兰还有十两,合起来能与贾母持平了,而王熙凤每月账面工资只有五两。

李纨的份内工作就是教养贾兰,所以李纨拿着高工资,日子却过得清闲;而王熙凤还要管家,不仅工资不如她,每天还要处理家事七八十件,忙得像陀螺,连身体都累垮了,但她却把持着总经理职权,不肯放手,为何?

看王熙凤的抱怨:

“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统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

钱不够用,怎么千凑万挪的?这就要提到管家的好处了。

管家权不仅带给她尊崇的地位,还有富得流油的外税收入。

有了管家权就有了话语权,凤姐从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小女人,翻身成了能发号施令的掌权人;而且不仅能想法子报销她个人的开支,还能捞外快。

弄权铁槛寺一回,更让我们看到了王熙凤的贪婪。

她仗着贾家的权势,收受高额贿赂,罔顾他人性命,弄权贪赃,这一单生意,就净赚3000两银子。

但人性的欲望是得到了,想要更多。“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虽没有多说,但我们可以预见,凤姐没有满足,依旧继续钻营,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

她将全府上下的工资,打了个时间差,月末发钱,她月初就贷出去,赚放印子钱,而且利钱非同一般。

平儿就曾偷偷说过,“她(凤姐)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她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那点工资贷出去,一年都上千两银子,真是一本万利啊,何况她放贷的总数,是府中上下几百口人的工资总额。

《明代律例汇编》就有云:放钱债、及典当财务,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

从凤姐的收入算,至少也得七八分利,正常的借贷不过三分,但出借的银两有限,黑心的商家就钻这其中的空子,以高利牟取自己高额的收入,还圈养打手,专门收债。

这样的暴利,当然吊起了人性的贪婪,让人利令智昏。

王熙凤从不信阴司报应,只信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富。这一本万利的买卖,她如何肯缩手?人在家中坐,一声令下收账,自有健仆打手打上门去收债,哪管他人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俗语云:印子钱,一还三;利滚利,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

张道士的告诫言犹在耳,“多积阴德,迟了要短命”,王熙凤利令智昏,拿着他人的血泪钱,又听进去了几分。

人说,“苛政猛于虎”,但贪婪的利欲,一点也不亚于猛虎,将良心、心智啃食得一干二净。

再回首看那副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是不是就像贾雨村一样,觉得这个道理有深意,只是在当时欲念难抑啊。

人心是贪婪的,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利益面前总会伸手,身后有余,当事情还没到那一步,还有余地回头时,也正是顺风顺水、大收大进之时,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有几人能做到收手?贾雨村没做到,凤姐也没做到,若是我们自己呢?

知道是泥潭,谁都不会愿意泥足深陷,但在重利面前,又如何甘愿放手?这时赌徒的心理就占了上风,总想赌一把,一把过后没事儿,还想再来一把,如此一把又一把,直到一朝晴天霹雳,惊醒后却已是回头无路了。

所谓见好就收,世上的人,有几个能有此大智慧、大心境?

一个家族的腐败没落,从来都是从内部开始的。

一个人的腐蚀堕落,也是从不知节制、日益膨胀的贪欲开始的。

脂砚斋曾评王熙凤,为“贾宅第一罪人”,其实,“呼啦啦大厦倾”不只因为一个人,是所有人的贪欲,共同蛀空了这百年的基业。

欲望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菜根谭》中有云: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有些贪婪,有些诱惑,不能迈出一步,一旦打破,就如泄洪开闸,将一发不可收拾;而有些欲望,需一开始就设定一个限度,明白自己内心的诉求与界限,才更容易做到知足常乐,知止而止。

要想无欲,真的是人性无法办到的事,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并为它设一个限度,却是我们可以尝试把控的范围。

动物需要某样东西,它都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可以呢?

End-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