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育儿专家,甚至仅仅只是育儿领域作者,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有两把刷子,要不然也不会拿出来秀”。

可实际上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最近留美学霸一得的遗憾事相信绝大多数人也都看到了,作为网红育儿大V一得他爹,单亲家庭,全职爸爸,养鸡种菜,学费靠百家凑,可硬是这样“不上台面”的条件,却偏偏养出了个神坛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会钢琴会机车,足球门将,还是学霸,如果不出意外,他的育儿经可谓是成功的标杆,育儿界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偏偏这样云端上的孩子,却突然以某种原因未知方式不详的方式去世了,也让一得他爹的光辉瞬间被抹煞:自己儿子养成这样,算什么育儿大V!

只是比起一得他爹,一直以来还有个真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曾因自己女儿的平平无奇,被不少网友直指翻车。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很有一手。

不同于现代普通家长的溺爱和对孩子束手无策,李玫瑾在教育方面素有“果敢和高效”之称

面对一些难缠的育儿问题,李玫瑾总能提出切实可行,步骤清晰地解决办法,实实在在帮助了不少在教育上头大的父母。

按理说这样的育儿专家,这样的教授基因和起点,孩子怎么着也不至于太平凡,就算考不上哈佛剑桥,清华北大,怎么着上个985也不至于太费劲。

但令大多数父母们没想到的是,李玫瑾的女儿并不是什么行业精英、业内翘楚,甚至连名校都考不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音乐老师,生活也非常简单,跟路人甲乙丙丁无异。

李玫瑾甚至也曾在一访谈节目中坦诚:女儿上学时文化课成绩并不好,大学读的也是艺术类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个如此高开低走的女儿,不少李玫瑾粉因此大呼失望。

但对于李玫瑾而言,她却丝毫不因此为憾,直言“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我一定让他活得快快乐乐,女儿不出色并不代表失败,女儿上学时也并不是不努力,相反十分用功,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可女儿从小对音乐特别喜欢,也很有天赋,于是自己也就遵从女儿的喜好,让她将兴趣变成职业。

相比于如今的内卷,李玫瑾这番“听天由命”的话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了,但有人认清了现实,有人却拼命,在鸡娃的路上渐行渐远。

不信

但你鸡的娃,他的将来真的跟你的努力有关吗?

哈佛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得出这样一张图表。

横轴为年龄,纵轴为智商相关性,结果发现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随着年龄增长,其智商相关性始终高度相似,而只有基因不同,养育环境完全相同的异卵双胞胎,随着年龄增长,其智商相关性却明显下滑。

也就是说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基因的不同开始显现,而且越来越明显,孩子们并因此会做出自己不同喜好的环境选择,天赋的不同倾向性开始越来越明显。

也因此,哈佛教授Steven Pinker对此的解释是智商的两大影响是基因和环境,表面上两者是独立的,但实际上他们联系紧密又相互影响。

用一句相当沮丧的话来说,孩子的一生,跟父母的努力关系并不太大,如果父母做的是与基因做对的事,那么当孩子成年后,那些努力基本就是无用功,只有顺应基因的鸡娃,才是事半功倍助推器。

所以,我们能说一得他爹的育儿都是感动自己,实则一无是处,根本不会育儿吗?

其实并不!

在一得他爹自述里,孩子三岁就能基本掌握小学知识,考试总考100分,甚至上了初中高中,奖杯奖状拿到手软都是家常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同学眼里,他多才多艺,性格阳光,敢作敢为。

因此,就算孩子再有天赋,如果没有一得他爹助力,孩子能得到如此成就,托福刷到118高分,留学美国,进入“南方哈佛”的牛津学院埃默里大学吗?

那为什么如此完美之人,最终还是选择自杀呢?

很多人说,是因为一得他爹对孩子的爱太过于让人窒息,正常人谁会给孩子拍20万张的照片,谁会为孩子每天做不重样的饭菜,一得他爹还为儿子单身了十七年(小声BB,单生狗单身几十年也是因为爱谁爱得窒息吗?一“穷”人独自带着儿子有那么容易找到二春吗)……这些不都是对孩子赤果果沉重的爱的压力吗?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翻完老得的育儿故事,我扪心自问自己真的无法做得比他更好。

尽管他跟一得母亲离婚,但却不避讳跟孩子谈爱情;

尽管他对一得照顾面面俱到,也必须既当妈又当爹面面俱到,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自我,闲暇时光还有空打理农庄、做公号、卖小手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跟其他父母讨论育儿之道时,句句强调尊重孩子,说得也非常在理;

而在孩子17岁时也终于收获了自己伴侣,对患有自闭症的继子视如己出,并为此改造了农庄,打造了用于运动感官系统训练的场地,专门用于像小儿子一般自闭症的儿童。

可是这样一个看似在家庭教育问题没有出现大原则错误的孩子,为什么终究还是走上让人不解的不归路呢?

在众多家长在为该散养变学渣、严管成抑郁,还是科学养娃终自尽的焦虑中团团打转的时候,不妨放下这份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看看这个实验,再冷静想想,孩子的未来真的掌握在我们手里吗?我们对孩子的将来到底能做出几分影响?

这是1931年印第安纳大学一对心理学家夫妇对自己亲生儿子做的实验,他们将自己几个月大的儿子与一只七个月大的黑猩猩共同抚养,来验证自己“后天驯化能否改变动物的天性”。

结果实验进行了近9个月后,他们却发现事情在朝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

一样用奶瓶喂养、洗澡、穿衣、坐婴儿车、每天都抱抱,完全一样的养育方式,本想让孩子带着黑猩猩进步,没想到反而是黑猩猩拖累了孩子。

黑猩猩进步神速,到16个月时已经理解了58个单词和短语,会熟练使用勺子吃饭,会求亲吻求原谅,除了不会说话,行为几乎与正常孩子无异。

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唐纳德却越来越像动物,已经会走的他经常爬着走,喜爱用嘴叼东西咬人,在同龄人能掌握50个单词的时候却只会说3个单词,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像一只猩猩。

为了避免实验沦为悲剧,他们夫妇停止了研究并紧急叫停了实验,但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思考。

直到65年后一位叫朱迪斯·哈里斯的心理学家在《教养的迷思》中试图为此做出解释:

  • 1、黑猩猩不会说话是基因决定,天生注定的;
  • 2、比起一直在身边的父母,孩子受黑猩猩影响更多,是因为同辈的影响要远大于父母。

并因此论证了她的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其实远低于人们的想象,善于模仿的孩子是通过同伴实现社会化的,也就是群体社会化。

因此,如果非说一得的悲剧是因为一得他爹,我的想法则更倾向于是他所在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

自从孩子上学后,孩子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跟同龄人在一起,在家无非也就是作业吃饭睡觉,家庭对孩子来说,还能有多少决定性的影响?

而且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非常宽松的,不仅纪律宽松,思想也非常自由的环境,他所选择的在美的大学更是如此,而他也并非一到美国就做出如此行为,而是六周之后才做出如此决定,这些难道不值得让人去思考吗?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生母也在美国,他留学的一些琐事、经济上的一些支持,生母也皆有参与,那为何到了如今,就偏偏指责父亲一个人呢?

教育,哪有完美的,孩子也不是泥塑,事到如今,除了接受,我们又何须对一个父亲如此过多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