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一度使用豹式1作为主战坦克。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其进行的更新换代也一直在持续,这期间就出现了一辆造型奇观的车辆。干净利落的车身,连炮塔都没有,车体前部竟然插了两门主炮,看起来就如有某款传说中的坦克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T 1-2实验车与落选的MBT-70主战坦克

那款造型奇特的坦克,一般被称为VT1-2坦克,也有喜欢叫它豹3的(误传),是德国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一款主战坦克,尽管它长得更像是一辆坦克歼击车。当时由德国和英国共同研发,不过没有炮塔的理念实在是过于先进,英国率先退出。而德国方面在有了更合适的豹2坦克后也放弃了这一计划,1974年到1976年间,一共有7辆实验车型诞生。

关于这辆坦克,它和豹式坦克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源于一款名为MBT-70的坦克。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它是德国和美国合作的产物,同样是替代豹1的计划之一。从外观上来看,它很像是德国坦克的车身安了一个美版的炮塔,不过其内涵可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许多设计都达到了跨时代的水平,而它被被放弃的原因也是这一点。

MBT-70的车身还没有到两米,这低矮的车身让驾驶舱也移动到了炮塔座圈里,驾驶员有一套独立的悬吊系统,不会与炮塔的旋转发生冲突。主炮为一门M81 152mm坦克炮,可以发射炮射导弹。因为MBT-70的开发经费已经超出了预算的五倍不止,所以被德国果断放弃了。不过MBT-70的车体却被再利用了一番,因此诞生了VT坦克。

坦克歼击车对于德国的意义

名义上VT坦克就是被当作主战坦克来研发的,不过本质上它还真就是一辆歼击车,主炮虽然和常规坦克上面的没有区别,但人家有两门。没有炮塔这一点和瑞典的S型坦克很相像,毕竟在战后歼击车的理念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不过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一辆坦克歼击车还是很适合它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资源紧缺,虽然一定程度上用质量弥补了坦克数量上的不足,但并没有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在面对苏联大量t34外加援助坦克的时候,德国的装甲部队显得单薄极了。在这个时候坦克歼击车的优势就被突显了出来,第一制造成本低,第二它对装甲车辆有压制性的优势。时间回到VT坦克研发之际,资源上虽然已不再是问题,但装甲洪流的威胁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T坦克的属性

VT坦克的重量在43吨左右,前装甲的最大厚度并没有准确的数值,最大移动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70公里。车组乘员为3个人,驾驶员位于两门主炮的中间位置,车长兼职装填手。首辆原型车采用了两门105mm线膛炮,因这一标准已不能达到当时的要求,所以在同年生产的第二辆原型车上换为了120mm的滑膛炮,同时也配备了6发装填的弹股式自动装弹机。

至于两根炮管如何瞄准的问题,该怎么瞄就怎么瞄,设计成两根炮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首发射击(齐射)时的命中率。这一点也是双炮管以及多炮管结构的意义所在,不然单纯地为了增加射速根本不用多此一举。同时,低矮的车身(2米左右)加上看起来比较靠谱的前装甲提高了生存率。在没有了炮塔结构后,自身重量的减轻也让它拥有更好的机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VT坦克的缺点是大于优点的,不然怎么没被采纳。两门炮管的加持下,命中率自然不低,可也没有高过拥有更好火控的豹2坦克,这一下就样VT坦克的意义所剩无几。在战斗中,这种坦克打个伏击或突击还真没问题,但也是仅限于此了,要是真没有一个宽敞的地方,VT坦克很难向其它方向射击,这也是所有无炮塔歼击车的通病。

结语

就这样,VT1-2坦克还没有正式生产就成为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在德国人后来的总结中,他们认为这种无炮塔外加双管的主战坦克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之前的多次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实用性却成为它最大的短板,更何况坦克歼击车身上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在主战坦克不断加强下,已经变得淡然无存了。

参考文献《 Sign in the Panzermuseum Munster》、《Abandoned military projects of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