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面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名著《水浒传》的解读作品,影响力较大的有吴闲云的《黑水浒》、十年砍柴的《闲看水浒》、无斋主人的《黑话水浒》等等,这些作品以现代人的思维对《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以其通俗风趣的语言、耳目一新的观点,迎合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口味,得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为何要从这些水浒解读类的作品说起?因为正是这些作品的广泛流传,无形中诞生了很多“厚黑学”、“成功学”、“阴谋论”等思想论点,甚至很多人将之奉为宝典,套用在今天的人际关系、职场升迁等方面,希望从中找到走向成功的捷径。

客观来说,这些作品确实对《水浒传》起到了科普的作用,毕竟真正全篇看过水浒的人并不多。但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是否和央视水浒一样,扭曲了原著的真实面目?误读了原著的思想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这些作品,通常不去深入探究原著的思想主旨,而是先入为主、断章取义地对某些情节和人物进行剖析解读,进而得出一些现代式的思维论断。于是乎,“宋江和李逵是同性恋”、“晁盖反对招安被害死”、“石碣受天文是宋江和吴用的阴谋”等说法不胫而走,也让很多人产生一种错觉:水浒是一部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的“黑色”著作。

在这些“阴谋论”当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晁盖因反对招安被暗杀”,将矛头直指宋江,认为他就是杀害晁天王的幕后主使。因为只有杀了他,宋江才能登上梁山头把交椅,才能除掉招安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那么,这种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晁盖遇害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萦绕在曾头市上空的疑云

晁盖遇害的情节具体出自水浒第60回目:“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原著大意内容是:盗马贼段景住盗得一匹名贵的“照夜玉狮子马”,欲上梁山献于宋江,却在半路被曾头市的“曾家五虎”夺去,宋江派戴宗前去打探消息,却得知曾头市对梁山出言不逊,且不愿归还宝马。晁盖闻之大怒,欲领兵下山讨伐曾头市,宋江在一旁苦苦相劝,却被晁盖驳回,理由是之前多次征战都是宋江打头,这次他要亲自出征为梁山争回颜面。

随后,他点了二十名头领,领了5千兵马下山而去。在金沙滩践行时,忽起一阵狂风,把阵中的军旗拦腰吹断,宋江认为是不祥之兆,再次相劝,晁盖仍一意孤行。

然而,久疏战阵、立功心切的他犯了急躁冒进的战略大忌,误信法华寺和尚的谗言,中了曾头市的埋伏,被对面的暗箭射中其面颊,当下栽下马来。众人鸣金收兵,慌忙将其送回梁山。上山后,才发现晁盖所中的箭为药箭,箭上刻着“史文恭”三字。史文恭为何人?当时他在曾头市担任枪棒教习,武艺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箭上毒性散发,且神医安道全还未上山,宋江虽终日服侍在侧,端汤送药,但终究无力回天。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晁天王手握着毒箭,忿意难平地对宋江说:“贤弟休怪,哪个捉住射死我的,便立他为梁山之王。”随后即咽了气。

宋江如丧考妣,放声大哭,随后梁山上下一片缟素,众人为晁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聚义厅堂前立上了晁天王的灵位。

平心而论,无论施耐庵有心还是无意,这一段内容确实存在很多疑点和困惑,晁盖之死似乎并非原文所述那样简单,而是另有玄机,围绕着曾头市那一支暗箭的,是扑朔迷离的谜团。

清初文人金圣叹在水浒批注中,点评这一章节时更是伤心落泪,痛骂宋江“奸诈至极”,并逐一分析晁盖之死前后的种种反常迹象,直指晁盖其实是死于宋江的阴谋诡计。

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一般都认为,晁盖与宋江之间已不仅是权力之争,更是招安与落草的路线之争。随着宋江一次次下山征战,功劳和名望日渐高涨,而晁盖则枯坐梁山头把交椅,坐视自己被一步步架空。终于,盗马事件引燃了晁盖心中压抑的怒火,他决心孤注一掷冒险下山征战,挽回自己山寨之主的威望。岂料,宋江等的就是这种时机,他暗中和吴用等人密谋,制定出一个万无一失的暗杀计划,并把凶手嫁祸给了史文恭。

当今流传的各种水浒解读作品,几乎无一例外也是持有这种观点,他们沿着金圣叹的思路,更深入地分析了晁盖之死的种种疑点,并言之凿凿宋江就是幕后真凶。

疑点之一:“照夜玉狮子马”是献给宋江的,晁盖为何大怒?(央视水浒改成了莫名其妙的被刘唐被曾头市打伤)显然,他并不是稀罕这匹马,而是震怒于江湖中人“只识宋江,不识晁盖”的举动。说到底,宋江毕竟只是二把手,岂有送礼不送一把手之理?段景住这一无心之举,可谓“杀伤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疑点之二:面对宋江的劝谏,晁盖为何执意回绝?原著中,宋江对晁盖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但晁盖显然已厌恶了其万年不变的“台词”,他直言不讳地说:“不是我要抢你的功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晁盖已然看穿了宋江欲架空他的心思,对于宋江每次都要抢着下山征战的意图,他也早已心知肚明,他对宋江的不满已经摆到了桌面上。

疑点之三:晁盖为何不带吴用?众所周知,吴用是梁山上的军师角色,且他与晁盖都是靠“七星聚义”起家的革命战友,共同经历过“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等生死考验。宋江每次下山他都伴随左右,但这一次顶头上司兼老大哥领军出征,他却当了缩头乌龟。当然,如果晁盖点名要他去,他也不得不去,显然是晁盖明白吴用已背叛了他,不能作为信任人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疑点之四:晁盖点了哪些头领出战?根据原著描写,他共带了二十个头领,分别是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从纸面上看,这支阵容的实力绝对不弱,林冲、呼延灼为五虎将之一,徐宁钩镰枪天下一绝,张横和三阮为水军精锐,穆弘、杨雄、孙立等人也武艺高强。

但是,仔细一看,只有刘唐和三阮是他的铁杆心腹。其他的人,林冲属于中间派,呼延灼、徐宁、黄信属降将派,白胜、杜迁、宋万的武功可以忽略不计,其余基本都是宋江派的。难怪在晁盖中箭时,离他最近的呼延灼、燕顺却冷眼旁观,最后还是刘唐、白胜这些老部下冒死将其救回。之后,林冲准备将伤情危重的晁盖送回山时,呼延灼却说要等宋江命令方可收军,明显有拖延时间之嫌。

疑点之五:晁盖回山时已经“饮食不进,浑身虚肿”,但宋江却不着急去给他找大夫治疗,只是昼夜守在晁盖床前啼哭,对医术一窍不通的他还自作主张地给晁盖贴药饵、灌汤散,鬼知道他用的什么药。而在晁盖死后不久,神医安道全就被张顺请上了山。

疑点之六:晁盖死前的遗言:“哪个捉住射死我的,便立他为梁山之王。”已不能言语的晁盖为何要拼命挤出这句话?显然他不认同史文恭是凶手,尽管箭上有史文恭的名字,但难免给人欲盖弥彰之感。于是他死了也要恶心宋江一把,他明知以宋江的三脚猫功夫是绝无可能捉住史文恭的,却还要立下这个遗言,显然是不想让宋江当寨主。否则,按照常理,一把手死了,作为二把手的宋江升为寨主是理所当然,也是众望所归,但晁盖就是不愿这么做,可见他对宋江的芥蒂至深。

通过以上的疑点分析,宋江成为了杀害晁盖的幕后主使,从盗马到出征,再到中箭回山,都是他和吴用精心策划的阴谋,甚至军旗被吹折也是事先布置好的,就是为晁盖之死作铺垫。在央视版《水浒传》中,甚至在晁盖刚下山还未出事之时,宋江和吴用就开始讨论如何赚卢俊义上山了,难道宋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晁盖此行必死无疑?

那么,谁是暗杀晁盖的具体执行人?老大显然是不会亲自动手的。对此,各类解读作品观点不一,但多认为是杨志或花荣。为何是杨志?因为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害得杨志丢官落草,他无疑有着充分的动机去杀害晁盖。为何是花荣?因为花荣射术精湛,绰号“小李广”,且他是宋江心腹中的心腹,派他去射杀晁盖,可保万无一失,也不会透露天机。

那么,原著中宋江和晁盖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于宋江杀害晁盖的观点是否可信?

晁盖与宋江的真实关系

原著中,晁盖是东溪村保正,宋江是郓城县押司,都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声望,两人应该交情匪浅。所以,在晁盖众人劫取生辰纲后,事情败露被官府通缉捉拿,他才会”担着血海般的干系”,冒死前往晁盖住处通风报信,使得晁盖他们及时逃脱抓捕,这才有了后来逼上梁山之举。如果没有宋江的义气相助,也就没有后来的梁山寨主晁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宋江完全可以不必这么做,他家道殷实,在郓城当着小官,喝着小酒,听着小曲,日子很是舒服惬意。但他却为了兄弟义气,冒着丢官入狱的风险,助晁盖等人逃出生天。从这一点看,“呼保义”宋江绝非浪得虚名。那些怀着阴谋之心揣测宋江的人,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处在那种情况下,你敢这么做么?!

同样,晁盖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宋江怒杀阎婆惜,犯下人命官司后,几次三番请宋江上梁山,甚至直接找到了家里。当时的宋江还未有落草为寇之心,因此婉拒了晁盖的邀请。后来,发配到江州的宋江在浔阳楼醉酒后题反诗,被小人黄文炳抓住把柄奏报朝廷,随即被押往刑场处以极刑。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晁盖亲自带人下山,在刽子手即将行刑之时,众人冲出劫了法场。之后的“白龙庙小聚义”,黄文炳被生吞活剥,再无后路的宋江才铁了上梁山的心。

因此,晁盖和宋江二人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生死之交,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对方,彼此之间也是惺惺相惜。

但是,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少不了明争暗斗。

宋江上山后,在梁山这个小江湖里,由于性格及理念的不同,两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一开始,出于谦恭之心,宋江拒绝了晁盖让他坐头把交椅的提议,因为他清楚晁盖只是对自己客气一番而已。况且自己初来乍到,没有任何根基,难以服众。但他做了一个聪明的举动,就是让新来的头领和旧头领分左右而坐,这样坐在他一侧的有二十多人,而晁盖那边只有不到十个人,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随着上山好汉的增多,坐在宋江一侧的人数越来越多,他的势力和声望也日益壮大,以至于投奔梁山的人往往都是先拜见宋江。即使晁盖为人再大度,恐怕也会心里不爽。

通常来说,梁山上可大致分为几大派系:晁盖为首的元老派系、宋江派系、朝廷降将派系、二龙山等其他山头派系,“闲云野鹤”的公孙胜不在其内。在这当中,晁盖派系上山最早,却人数最少,力量最弱,甚至吴用也脱离了他,投靠了宋江。

最关键和致命的地方在于,作为老大,晁盖既没有识人用人的眼光,也不懂笼络人心之道。比如杨雄和石秀投奔梁山时,当得知他们偷吃了祝家庄的报晓鸡时,晁盖竟勃然大怒让手下斩了他们。而宋江却劝说晁盖,只要上山的人都能为我们所用,最终挽救了二人的性命。讽刺的是,晁盖后来出征曾头市时还带上了杨雄和石秀,试想一下,他们可能为晁盖卖命吗?

久而久之,晁盖在梁山上的实力和威望日益下滑,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吉祥物。所以,聪明的吴用选择了倒向宋江。这种情况下,他对宋江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两人的争斗真的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吗?或者说,宋江一定要杀害晁盖吗?

有人说,晁宋之争是路线之争,不杀晁盖,宋江无法实现招安的理想。

实际上,原著中晁盖从未说过反对招安之类的话,甚至对宋江的招安持默许态度。宋江刚上山时,李逵有一次酒喝得性起,嚷嚷道:“杀进东京夺了鸟位,晁盖做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结果被戴宗一顿训斥:“两位哥哥不许你这样胡说!”

之后,宋江、晁盖在劝降“轰天雷”凌振时,彭玘也在一旁劝道:“晁、宋二位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当凌振被说服后,晁盖说道:“且教做筵席庆贺”。

由此可见,晁盖对彭玘关于“招安”的话是认同的,他本身也无意对抗朝廷,之前劫生辰纲只是为了“那一套富贵”,因此乔装打扮瞒天过海,不料事情败露才不得不上了梁山。

另外,在逃避朝廷官员何涛追捕的途中,他的忠实小弟阮小七在船上唱起了渔歌:

老爷生在石碣村,秉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而在央视水浒中,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被别有用心地改成了“再杀州府鸟官人”。如此一改,与歌词原意天差地别,阮小七从忠义青年一下变成了造反分子。

本质上,晁盖是一个只讲兄弟义气,没有太大野心,也没有长远规划的山大王。对他来说,招安也好,落草为寇也罢,只要有兄弟们在身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足矣。

但宋江却深谋远虑,他心知以梁山之力对抗朝廷,最终只有死路一条,为了众兄弟的前途命运,只有招安一条路。否则,等兄弟们老了以后怎么办?难不成当一辈子强盗?所以,他一上山即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就是为了日后招安做准备。

所以无论怎么说,晁盖都不是宋江招安路上的障碍。即使他真的反对招安,他又能做得了什么呢?梁山的实权已被宋江掌握,满山尽是宋江的人,且绝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招安的。林冲只是与高俅有着私人恩怨,并无反对招安之意;武松也仅仅是发了一句牢骚而已(实际上招安是武松最先提出的),并无实质行动,之后也一同接受了招安,并跟随宋江南征北战。

纵观上梁山的人,无非就这么几种:

1、各种原因的罪犯;
2、打家劫舍的强盗;
3、朝廷降将;
4、被坑蒙拐骗上山的。

你觉得这些人里面,会有多少是真心作死要对抗朝廷,而反对招安的?

这种情况下,晁盖作为名义上的一把手,还能有多少话语权?可以预想的是,无论有没有晁盖,无论晁盖反不反对招安,招安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说句不好听的,以宋江的实力,哪天看不顺眼,他甚至可以直接逼迫晁盖退位。

所以,宋江杀害晁盖的最大动因实质上并不成立,“宋江为了招安而架空并杀害晁盖”的阴谋论说法自然也就站不住脚。

更何况,晁盖下山是一时冲动,事先宋江并不可能预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策划出完美的谋杀方案,且不带吴用,带哪些头领都是晁盖自己决定的。如果宋江真的要暗杀他,不仅要买通那两个带路和尚,还要让杨志或花荣提前埋伏在曾头市的地盘等着晁盖。

但这样做风险极大,他能保证那两个和尚不泄密么?俗话说让一个人保密容易,让所有人都保密就难了。他能保证杨志或花荣不被曾头市的人发现么?就算不被发现,还要保证那一箭精准命中晁盖要害,凡事无绝对,战场瞬息万变,万一没有命中呢?

这样的话,大概率暗杀计划就会被曝光,哪怕宋江再假仁假义,他也不愿背上弑杀兄长兼老大的千古恶名,因为这样不仅极大损害他的江湖声誉(这是宋江的立身之本),还会影响到招安大计。

这一桩风险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的买卖,换成你,你愿意做吗?

晁盖之死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是宋江干的,那真凶会是谁呢?

还是要回到史文恭身上。有人认为,史文恭武艺超群,不会使用暗箭杀人这种下三滥的伎俩。其实,原著中并未明确说是“暗箭”,只是说从对面射出一支箭来。两军对垒,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种情况下还讲什么仁义道德?且晁盖来势汹汹,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如果能用一箭就能让对方自乱阵脚、不战自败,何乐而不为呢?

反常的是,史文恭在射杀晁盖后,并未大肆宣扬,也从未公开承认过是他杀的晁盖。为何会这样?很大原因是他知道晁盖在江湖中的地位,说出来怕引起梁山众人的报复。但是,箭上刻着他的名字,这不是不打自招么?所以,除了可能是史文恭百密一疏忘了这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手下干的。史文恭作为曾家府武术教师,负责操练士兵、教习武艺,这其中肯定包括箭术,所以在日常训练和作战时,他和手下使用刻着他名字的箭矢,是很正常的事情。

综合分析,晁盖出征曾头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原因:

一是不带军师,除吴用外,公孙胜也可胜任,没有军师,也就没有给他出谋划策的人。

二是过于性急,准备不充分,没有事先制定战略部署,只凭一时冲动就领兵下山。

三是孤军冒进,听信谗言,对曾头市的地形不提前做好侦察就盲目进军,犯了兵家大忌。不听林冲的劝谏,却轻信两个陌生和尚的话,让他们领路,最后中了曾头市的埋伏。

反观宋江,在智取无为军、三打祝家庄、高唐州等战役中却屡建战功,还收获钱粮人才,壮大梁山的实力,而晁盖却在小小的曾头市就马失前蹄。所以,从情商、谋略、眼光等各方面来看,晁盖与宋江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他的失败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其实,施耐庵老爷子在开篇的“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就已暗示宋江等108人是天上星宿下凡,而晁盖并不在其中,这也就注定了他要被“写死”的命运。恐怕他也不会想到,自己写的这一章节会引起诸多“精彩”的解读,还让宋江背了一口黑锅。

名著解读是好事,有利于推广传统文化,普及大众教育。但不能像金圣叹那样仅凭个人好恶就随意删改原著,断章取义地加以评注;不能像央视水浒那样夹带私货、篡改情节,为了黑宋江而黑宋江;更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过度解读,如过分夸大水浒中的派系斗争、勾心斗角,这样不仅会歪曲原著,还会误人子弟。

还经典名著一个本来面目,水浒阴谋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