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代文学大家蒲松龄,曾写过一副对联其中一句叫:“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个典故指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吴王夫差面前忍辱负重,不仅纡尊降贵,为夫差做马夫,还在夫差生病之时,勾践为了帮助大夫诊断,吃下了夫差的大粪,夫差以此认为勾践是真心归顺,便将勾践放回,最后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成就一番霸业。勾践的事迹为后人津津乐道,从而将勾践当成是励志“逆袭”的典范人物,激励自己奋发图强。但仅仅从一些权威代表性的史籍,如《国语》、《左传》,再到《史记》与《吴越春秋》来看,关于勾践的忍辱负重事迹,是被不断增多的,勾践有没有尝过大粪,还有其它忍辱负重的事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传》中记载的勾践

关于春秋历史的古籍,当属先秦时代的《国语》与《左传》的可信度最高。《左传》最早关于勾践的记载,是在定公十四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这件事。面对强大的敌人,勾践表现得很沉着,他使用计谋最终逼退阖闾,不久后阖闾就因伤而死,在此事件中,能看出勾践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接着在鲁哀公年,吴国大臣伍员评价勾践,说:“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而不劳”。意思是说勾践亲近臣下乐善好施,非常善于团结集体。这个记载是吴国人评价敌人,而不是越国人“奉承”自家君王,因此应该是符合实情的,勾践是个能团结臣下的英明君主。《左传》记载的勾践事迹有限,只能看出他是个有一定能力的君王,而没有提到他忍辱负重的事。

《国语》中记载的勾践

相比《左传》而言,《国语》中关于勾践的记载要详细得多。其中记载在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发兵攻打越国,越国的大臣文种向勾践进言,说吴国强大越国不是对手,劝勾践以谦卑的姿态,向吴王夫差求和,再等待时机成熟与吴国进行大决战。勾践深思熟虑之后,采纳了文种的建议,但是最后还是输给了吴国。战败后勾践退守会稽山,并号召国人提供帮助,以报战败之仇。接着吴国答应了勾践的求和,勾践暗地里图谋东山再起,他首先向国人承认错误,是他对战事认识不足导致吃了败仗,勾践表示自己承担战败的全部责任,并恳求国人给他改正的机会。同时勾践采用很多举措,来重新获得国人的信任,例如十年不收税,与民休养生息,又鼓励国民生育,凡生男丁奖励两壶酒一条犬,生女子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等。

范蠡“神助攻”帮勾践成就霸业

勾践自己则卑躬屈膝去侍奉夫差,还做了夫差的马夫。《国语》记载中的勾践不够稳重急于求成,继位三年后就想攻打强大的吴国,面对谋臣范蠡的进谏,勾践一意孤行结果遭到了惨败。勾践委身事吴数年回国,在四年后又“头铁”想攻打吴国,范蠡劝勾践“长点心”,攻打吴国的时机还未到,得“猥琐发育”一段,这次勾践同意了暂缓出征。接下来勾践有多次想攻打吴国,都被范蠡成功劝阻,直到时机成熟,范蠡才赞成出兵。战争发动之后,吴国在不利的情况下,多次向吴国求和,勾践也屡次想接受,但又是都被范蠡劝阻,最终成就了勾践的灭吴大业。《国语》中的记载,体现了勾践灭吴的坎坷,也反映出了勾践自身许多的性格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语》与《左传》的记载异同

《国语》在战国中期已经成书,后世称为“六经”的文献在当时已经存在,所以《国语》的写作题材,就相对比较多。而且《国语》是个“大杂烩”史籍,将很多前人的材料都放在一起编撰成书,故此关于勾践事迹的记载,《国语》要充实详尽得多。《国语》中有很多关于勾践励精图治的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勾践成就霸业,这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国语》虽然比《左传》记载的勾践事迹详尽,但对于其忍辱负重,也只不过是在吴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甘心为夫差驱使,谈不上有多么深刻。到了两汉时期,关于勾践的事迹记载比较详尽的史籍,是《史记》与《吴越春秋》,对比前二史籍,它们关于勾践的记载,有了一些不同之处。

《史记》记载勾践新的材料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篇章中,描写了勾践从击败阖闾,兵败被困痛定思痛,再到励精图治终灭吴国的过程。《史记》中很多描写,往往都是采编自《左传》、《国语》中的材料,例如勾践卑躬屈膝向夫差求和,并从谏如流任用贤臣范蠡与文种,从这里能看出司马迁对前人著作的继承与学习。但他的记载也不完全与前人一样,司马迁先追溯了勾践的家世,“其先禹之苗裔........文身断发......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是勾践的父亲,能看出勾践是贵族之后,有文身断发的习俗,这是《左传》、《国语》中没有提到的事。另外《史记》还记载在勾践功成名就之后,功臣范蠡飘然而去,而另一个功臣文种继续留在勾践身边,接着有人向勾践进献谗言,称文种欲图谋不轨伺机作反。勾践在未甄别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将文种赐死。勾践擅猜忌,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小人形象,便在此凸显而出。司马迁关于勾践忍辱负重的记载也与前人不同,“置胆于坐,坐卧乃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尝胆也是《左传》、《国语》未提到的。

司马迁“加料”的原因

司马迁为何要给勾践加这么“料”呢?这要从他自己的经历说起。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遭受宫刑之后,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史记》,无疑需要顽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以圣贤自勉,也对同样处于逆境中的历史人物多加关注,他刻画勾践的形象之时,必然会增加其忍辱负重的“戏份”。《史记》是纪传体史书,通过人物的活动来窥探历史,不仅将历史写得血肉丰满,也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但是司马迁在描写这些历史人物之时,加入了许多自我想象。例如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的密谋,优秀的文笔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有很明显的艺术加工成分在内。同样司马迁笔下勾践,也比《左传》、《国语》中的勾践要生动,但是勾践尝胆这样的事迹,并没有其它先秦史料可以作证,我们有理由对此存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越春秋》首次记载勾践尝大粪

《吴越春秋》中所记载的勾践之事,大致与前面几个著作相近,但对勾践的忍辱负重又有了一些补充。书中记载勾践被打败之后,决定向吴国求和,同时勾践与范蠡到吴国侍奉夫差,他们不仅做夫差的马夫,还住在环境恶劣的石洞中。这也与《左传》中,提到勾践曾为夫差马夫的记载相似,但《史记》只说勾践派范蠡到吴国为臣,没有明确记载勾践也是吴。《吴越春秋》记载勾践到吴国之后,对夫差卑躬屈膝,证明自己真心归顺,还对夫差表现出了极大忠心。某一次夫差生病,勾践主动自告奋勇为夫差尝粪便,帮助大夫诊断病情。夫差痊愈之后,对勾践放下了戒心。《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勾践尝大粪,《左传》、《国语》、《史记》中都没有过记载,尝大粪之事,是为了将勾践的忍辱负重,刻画得更加深刻。

卧薪尝胆的最初来源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多年后,被夫差放回越国,勾践为了激励自己复仇,除了《史记》中的尝胆之外,还多了“攻之以蓼”,蓼的意思就是薪柴,这就是后人常引用的卧薪尝胆的最初来源。不过也有人认为蓼,不是薪柴而是苦菜,后人说卧薪指的并不是在薪柴上睡觉,从《吴越春秋》的记载来看,关于勾践忍辱负重的材料越来越多,许多记载都是《左传》、《国语》、《史记》中没有提到的事。这其中的差别,与这几本史籍的成书有关。《左传》与《史记》的成书时间比较明确,分别为春秋末年与西汉,而《国语》与《吴越春秋》,成书要复杂得多。《国语》与《左传》记载的历史事件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行文风格也是大相径庭,这被看作是作者不为同一人的铁证。

尾声

《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赵晔在《国语》与《左传》、《史记》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史记》对人物故事刻画得非常生动形象,以致于后人对《史记》,记载增删的情况不胜枚举,后人在改编《史记》人物故事之时,常常会增加某些人物和事件,这使得原著流传的更加广泛,也不可避免的有与原著不相符合的地方。况且赵晔作《吴越春秋》,材料来源得很杂,其中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在内,所以他关于勾践忍辱负重的记载,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吴越春秋》描写勾践为奴,卧薪尝胆尝大粪,写出了勾践为了复仇,忍人所不能忍的一面,忍辱负重的形象更加生动深刻。勾践这些忍辱负重的事件,被后人不断增添,可能是作者为了突出勾践的隐忍特意写就。这也启示了后人,将勾践奋发图强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榜样,但是若拿来做历史研究,就需要多加审慎了。

【参考资料:《左传》、《国语》、《史记》、《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