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30日,将决定苏德战争结局的莫斯科战役爆发了,如果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取胜,那么苏联南北战线就将被切成两半,战争的走向也将向对苏联不利的角度发展,且难在出现什么挽回余地。若苏军能够顶住德军的攻势,则苏军还有机会扳回一局,将局势拉回到一个持平的状态。苏军此刻是背水一战,而德军则自信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德军不知道的是,属于德军的“阿喀琉斯之踵”已经出现了,而这也将决定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成败。

如果从1940年9月30日,莫斯科战役开始时的军力对比来看,德军其实牢牢掌握着的战场上的优势,作为进攻方的德军在兵力上几乎是碾压了苏军。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得到了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4装甲集群的增援后,兵力已经达到了190万人,各型坦克1700辆、各型14000门、各型作战飞机1400架。而苏军动用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之后,兵力才勉强达到了125万人,技术装备也十分稀少,仅仅拥有各型坦克995辆、各型火炮6808、各型作战飞机677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加对苏军不利情况是,因为彼时苏军三个方面军里充斥着大量紧急动员来的新兵,军官也大多缺乏经验,对于如何抗击德军装甲部队的冲击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再加上阵地大多又都是紧急构筑的,缺乏防守纵深,于是苏军三个方面军的部队大多数都采取了一线部署的方式。这一防守方案简直是自杀性的,很容易被德军找到防线上薄弱点穿插进去,再加上苏军装甲部队匮乏,防守范围过大,一旦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穿插迂回,基本上就会被形成包围圈。

结果就是在9月30日至10月23日里的莫斯科战役前期,德军接连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形成包围圈,将苏军三个方面军的主力一口吞下,苏军战死被俘者超过60万,三个方面军元气大伤。可以说,这一情况对于苏军近乎是绝望的,三个方面军的溃败让本就恶劣的战况更加不利,苏军被迫再一次动用自己的预备队补充这三个方面军,重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勉强算是将兵力恢复到了120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眼下的情况在于,苏军的战略纵深已经遭到了严重的压缩,而接下来他们就将在莫斯科周边地域直接抗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强大兵力,能否守住莫斯科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德军则一路高歌猛进的向莫斯科方向进攻,在德军各级将帅军官眼里,莫斯科只是个唾手可得的胜利罢了。虽然他们距离莫斯科还有些距离,苏军也有布置兵力抵抗他们的进攻,可当你要用绳索绞死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会在意绳索是否紧挨着这个人的咽喉,因为只要你踹开他脚下的椅子,那么绳索自然会收紧并绞死他。

德军认为自己已经把绳索套在了苏联人的脖子上,只要轻轻一脚踢开对方脚下的椅子,就能够绞死苏联人,可事实却远非是德军所想的那么简单。从地图上来看莫斯科周边的地形十分平坦,没有什么湍急的河流,地势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阻挡德军的地利。德军三个装甲集群很容易突破莫斯科周边地带,然后对莫斯科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切断莫斯科的外围通道,从而啃下这座苏联人的首都。

然而,当德军真的打到了莫斯科一看,哦吼,完蛋,莫斯科附近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不说,四周都是沼泽、湿地、河流和湖泊。现实的情况和地图标注的情况相差甚远,这让德国装甲部队根本不能任意地在莫斯科周边任意进行穿插。事实上,之前9月30日至10月23日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耗时近一月的原因,不在于苏军的防守多么坚决,而在于糟糕的路面情况让德军的机动能力大大下降,难以快速将苏军主力合围至包围圈内。

此时德军还自认为自己有希望打下莫斯科,这是因为在德军统帅部的估算里,遭受了如此损失的苏军不可能补全自己的部队,更没可能在莫斯科周围构筑坚固的筑垒地域,德军还有机会攻陷莫斯科。可现实再一次给了德军一记响亮的耳光,苏联统帅部发动了莫斯科六十万平民在莫斯科周边建造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且抽调了12万余人的组成的数个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25个工人营,汇同那120万苏军在莫斯科周围构筑了东西纵深和南北宽度宽度的面积达数百英里,由无数工事和防御阵地组成了筑垒地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局面大大出乎了德军的意料之外,而这也正是苏军的防守策略,既然兵力不足又缺乏机动兵力,那么就让部队依托防线和距离来对抗德军。苏军统帅部盘算得非常好,他们很清楚德军装甲部队的强大,更清楚德军装甲部队每战斗一次都会消耗坦克的零件寿命和燃料弹药。德军的坦克在战斗后就需要花时间补充弹药和油料,坦克和装甲车也需要更换那些故障的零件,苏军就是打算利用这一点来不断的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哪怕是用人命去添这个口子,把战场打成一个“血肉磨盘”也在所不惜。而德军更不知道,自己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影响阿喀琉斯那样,出现了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明面的,德军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其中道路问题是最好解决的,那就是10月末之后苏联就会正式开始进入冬季,降温会让原本泥泞不堪的路面结冰,这样的话德军装甲部队能够进军的道路就多了起来。事实上,从11月中旬开始,因为突如其来的降温让莫斯科周边地域的道路冻结,所以德军装甲部队的进军速度大幅度提高,苏军的阵地被大量突破也是从11月末开始的。因此道路问题虽然麻烦,但因德军冬季开始进攻莫斯科,因此对于德军的影响已经降至了最低。

可是德军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力量开始日渐枯竭。苏军的防御战术起了效果,虽然说他们修筑的环形阵地和防线并不合格,很多堑壕的深度都不达标,士兵站在堑壕里竟然能露出半个身在外面,可是它仍旧降低了苏军的损耗。德军装甲部队虽然能够绕过这些阵地,或是干脆硬冲过去,可是日渐频繁的战斗也让德军坦克的磨损急速上升,大量的坦克因为连续不断的战斗而出现故障,这种莫名其妙的损失大大增加了进攻莫斯科难度。

而另一方面,德军的战斗兵员也出现了莫名其妙而又剧烈的减员,这一原因是更为复杂因素导致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虽然在纸面上有足足190万人的强大兵力,可不能忽略的是190万人里有相当数量都是后勤人员,德军各部队的战斗人员则下降严重。按照德军的统计数字,各部队作为基干力量的连队,在经过长期战斗后平均人数下降到了50人左右。更为致命的问题,德军统帅部手上的预备兵员也已经耗尽,自莫斯科战役开始以来,德国中央集团军仅仅得到了2万人左右的补充兵员,对于其部队庞大的损耗而言,几乎是杯水车薪。

而另一方面,德军的补给线也是问题,从苏德边境到莫斯科前线,这条补给线的长度已经超过了德军统帅部在战前最为恶劣的预估。德军既不能直接使用苏联的铁轨(两国铁轨间距不同),公路又大多是原始而泥泞的乡村土路,这让德军的后勤运力已经濒临极限,部队根本不能得到充足的补给。另一个恶劣的问题在于,大量苏军的溃兵在躲入森林之后组成了游击队,在德军后方四处袭击德军的运输队,导致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的后勤能力又一次大打折扣,而他们又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来保护自己的后勤线,情况因此变得更加恶劣起来。

古希腊神话中,大英雄阿喀琉斯因浸泡过冥河水而获得了不死身,从此在战场上变得战无不胜,可却因为脚后跟没有能浸泡到冥河水而有了致命弱点,这也导致了他在特洛伊战争中的败亡。而看似强大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战役里也如同阿喀琉斯一样,因为诸多隐藏的不利因素形成了一个“阿喀琉斯之踵”,这不仅让德军在战役中日渐陷入劣势,更将在不久之后让德军陷入溃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回忆与思考》

《失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