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短短几天时间,微博相关话题已经超百亿阅读量,家庭教育相关的提案接连刷屏,引起一众网友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堂特别围绕爸爸妈妈们关心的两会教育提案,做了精彩的集锦,今日全部放送!

唐江澎: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压力呈内化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陶凯元在两会上发言指出,缺觉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由于课后作业量大,很多初中生不能在晚11点前入睡,早上最迟6:30起床。”

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同伴互动少、户外运动少……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学生升学压力的真实写照。

她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引导家长摒弃功利主义的成才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什么样的成才观是家长应该秉持的呢?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话,在朋友圈刷屏了:

“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唐江澎:所有孩子都应接受让他们优雅起来的教育。

“优雅生活者”对应的就是罗素所讲的构成健康人格的四要素之一,敏感性。

敏感性在这里并不是指对外界的过度反应,而是对外界的信号能够有积极的情感上的回应,或者说有一种审美的感受力。

我所说的“优雅生活者”,展开讲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你能够保有对美的感受力;

第二个是,你在生活中能够欣赏他人的卓越,同时能够热情、幽默,这也是一个很优雅的生活的姿态;

第三个是注重生活的品位、品质。这完全不是说你要穿名牌、上档次,而是说要在生活中显示出你的品位感,哪怕穿着非常朴素,但也是干净、整洁。

第四个是能够给他人和这个世界带来美感和快乐。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谢红建议立法确保儿童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

她呼吁重视儿童体育工作,建议纳入立法计划,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确保儿童每天上午10点以后、下午3点以后各运动至少半小时,全天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健康水平。

除此之外,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第六中学教师何金英建议小学5点放学,取消1至3年级任何形式家庭作业。

提案一出,迅速攀升至热搜第二,话题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孩子的课业压力,尹建莉老师是怎么看的呢?

尹建莉:别让作业为难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老师曾经分享过自己替女儿圆圆写作业的经历,并谈了谈这件事的利弊:

“首先是没让作业为难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在受苦,保护了她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让她知道,学习是个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既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逢迎他人,这让她更务实,也更高效;此外,让她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

圆圆读课外书一直没断过,初中时还花很多时间玩游戏,偷偷地写小说。上高中后,功课虽忙,还是没间断读课外书,甚至读英文原版小说、看漫画——这些都占用了她不少时间,但她都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成绩也一直不错。

有人奇怪,她哪里来那么多时间?我想,这与她从小懂得在学习上把握轻重缓急,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有关。而她的大量阅读又给她带来了知识和智力上的进步,使她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背后,暗含着一些教育者简单思维下的推断:

“多写作业就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以为可以熟能生巧。”
“把学习和写作业当成一回事,把多写作业和获得好成绩联系起来。”
“以为繁重的作业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更习惯学习这件事。”

对此,尹建莉老师解释:

“不理解‘休息’的意义,其实也没理解了什么是教育。游戏、生活和阅读都是儿童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业’如果对这些形成挤占,其实就是对儿童学习机会的剥夺。即使单纯学习课本知识,也必须要有休息和娱乐,休息和娱乐不是浪费时间,是为了下一步学习积蓄更多的能量。”

“一种学习活动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而是令他们厌恶的话,它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智力发育都是有害的。那些重复的、毫无意义的作业最容易消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给孩子施加繁重课业压力的背后,又是人们常有的这样一种信念:

孩子必须时刻努力,在从小到大每一次竞争中胜出,未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真的是这样吗?

尹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厘清了本末: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也就是‘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其实这已说明了,教育的根本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育独立健全的人格。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

建议父母持证上岗

当下,许多新一代的教育者已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对具体的教育场景,仍可能因“知道”却“做不到”,无意间给孩子造成创伤,因此十分后悔。

如何成为好爸爸好妈妈?

如果这件事可以系统学习一下就好了——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父母持证上岗。

朱永新在接受采访时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咆哮、吼叫、责骂、数落都属于语言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

朱永新表示,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指导。以家庭教育立法破解家长教育问题,规范家庭教育行为,通过法律的倡导、约束,让父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做。

同时,朱永新提出,父母不要成为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已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中有明确条款,要求父母“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对此,朱永新说:“在很多家庭,父母看起来和孩子在一起,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有效的陪伴,而是成为‘影子父亲’或‘影子母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履行父母对孩子应尽的家庭教育的责任。”

白岩松:我国将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

当下,育儿焦虑弥漫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母亲们正“孤独”地承担着育儿的责任,而男性却普遍在育儿场景中缺席。

有调研显示:因缺乏公共服务支持,84.2%有6岁以下子女的职工家庭依赖老人帮助。女职工在参与社会劳动同时,照顾子女、辅导孩子学习、日常打扫做饭等各项家庭无偿劳动时长明显高于男职工。

我国女性用于家务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2.5倍,保障妇女权益,迫在眉睫。

因而两会期间,有网友提问:“男士也能休产假是否可以提上日程?”

对于这个问题,白岩松的回答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草案中有一句话,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纷纷在两会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李建议实现强制男性陪产假。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和全国政协委员丁磊呼吁夫妻合休产假。丁磊建议,减轻女性及其家庭在生育、养育、教育全环节上的负担,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部长杨军日建议,改革和完善生育假等家庭假期设置,从法律政策上进一步倡导男女共担家庭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建议,将生育成本全面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专项基金补偿女性的生育价值,减轻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生育成本的负担。

这一系列声音背后,是全社会上下对“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觉醒与反击,是对女性群体和妈妈群体的看见与支持。

关于这些提案,各位爸爸妈妈有什么想说的吗?

今年两会还有一些提案也和孩子们的教育息息相关:

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
弱化小升初“奥数”选拔;
适当放宽小学新生入学年龄;
缩短教育学制,推行“十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

爸爸妈妈们有关注到这些提案吗?快来留言区聊聊你们的看法吧!

作者介绍

时挽嘉,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一颗胡子拉碴的“少女心”。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主号发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