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心理撰稿人:刘刚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些心理咨询团队是什么事情都做,就是不做心理咨询。当然我这里说的心理咨询专指一对一、或者一对一个家庭的心理咨询。

他们可能是一个居间商、或者道具供应商;可能是一个培训中心或者自媒体中心;也可能是一个钟点房提供者或者是一个房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一个比较轴的人,从转了专业,上研究生那天起,就只想做心理咨询。

年轻的时候没什么机会,业务水平也不抗打、而且一张稚嫩的脸看起来也不像个专业人士的样子。那时候在大学给学生上课,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哪个系的学生。做教师的的时候还是想做咨询,虽然接的比较少,但是每一次都很珍贵,业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真诚、认真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

我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解决问题了。有过一些短暂的、不太好的实习经验,更让我坚定的想把心理咨询这件事做好。从成立自己的小团队起,五年我就在努力的做两件事,展示自己和心理咨有人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认真对待;在没有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找准一切机会展示自己。

心理讲座的工作我做、心理沙龙的工作我也做、因为我知道每一次都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更多人知道我、认识我、了解我。最忙的时候出了机场换了登机牌飞向一个培训的城市。

最狼狈的时候一场2小时的培训,让我经历了公交、地铁、摩的、的士四种交通工具的“联程”。因为还算是能吃苦,所以那些看着我成长的学员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机会。

最初的心理咨询的来源都是这样来的。也因为接触了大量的讲座机会,把企事业员工的心理减压、阳光心态、有效沟通什么的讲出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努力这件事就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像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撞着撞着撞出了一条路,找到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期间,我们也积极的一些原创科普文并制作成有声读物,每周一三五的时候投放在各大声音平台,到目前为止写出了764讲内容、有亲子、情感、婚姻、热点、专业知识等等的方面。

其实最初的理由特简单,就是觉得讲课的机会变少了,心理咨询的机会变多了这是好事,但是不希望把讲课这个技能生疏了,既然没有什么机会讲课了,那我就把她录制录音吧,这样至少技能定期练习不生疏,同样也多一些机会让别人知道我,在自媒体时代的小团队,沉默就意味着死亡。

那时候就想着郭德纲大爷的相声放到哪个平台,就把我的课程放到那个平台,我肯定是没法和郭德纲大爷比,但是至少把比较主流的网络电台摸得门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我也在想,我的让别人知道我在做心理咨询这件事,那我该怎么样别人知道呢?

毕竟心理咨询是一件比较私密的事情,你也不能把别人的事情拿出来讲。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知道保密原则的重要性,我在想我该怎么既能够保护胡浩来访者的隐私,又能够想需要的人传达出我有在做心理咨询,我是心理咨询师这件事。

我把我每场心理咨询的感受以及对我的触动写成一段小短文发到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面好了。先从熟悉的人开始,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有认真的在做心理咨询这件事情。不管我水平高低,至少我的态度是端正的。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从2017年的87场心理咨询,到2018年我完成了290场心理咨询,全所完成了386场心理咨询,点点滴滴的都是琢磨出来的小经验。

所以我说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吧,2018年个人完成了290场心理咨询,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可能之前一直默默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可能是因为普罗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说出几个心理健康有关的专业名词;同时,国家对心理健康的政策上的支持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心理咨询的需求变得更强了。

除了写咨询咨询总结和咨询记录,我这种“酸爽小短文”思路,得到了很多网友、圈友的关注,也收到了很多反馈。有人说很期待看我的咨询感受,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暖和力量;有的人说每一个咨询感受都会看,虽然没有评论过,但是有很多文字触动了自己的内心、也学到了新的知识……这些个反馈很奇妙,没想到小小的一个举动,能起到这样的好效果。

目前我已经更新了1000多条咨询感受,虽然有一些观点是重复的,但是每一次会让我坚定,会让一些人受益,就是值得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我学会了使用微博。在这期间在工作琢磨,再琢磨中优化工作,对于喜欢做的事,从来不会觉得累,只会觉得上瘾。而且因为这样的一份职业,能够和很多人对话,走进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一个有一个生命故事里体验、感受,这真的是太让人着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我还学着去建立新的记录用表,用一些我学过的统计方法去整理搜集数据,来优化自己的工作。我坚信数字会说话,通过受理和整理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来访者的信息,也有助于帮助我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

从厌学、疑病、到婚姻问题、心理创伤;从学生到职员,从医生到公务员;我尽可能的尝试和多种人群互动、尝试多种问题的学习和处理,不给自己设限,但是却明白要量力而行。一步一步,慢慢地、稳稳地找到了更熟悉的工作领域和方式。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才发现有时候你没有那么的了解你自己,科学的分析才能够让自己有的放矢。

例如面询是我做的最多的心理咨询方式,最远接待过来自港澳台的同胞;咨询最多的日子一定是周日,工作日的每个10点钟都在咨询等等……整理和梳理的过程,像是看到了自己在工作中不同的样子。

从2018年的290场到2019年的270场,再到2020年的468场;每一个数字都是我默默耕耘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工作方式优化、花心思琢磨工作的结果。这一步一步走来虽然很慢,但是对我而言却是收获、成长和踏实的。到目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可以处理26类心理问题,并且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很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2019年做过一场很特别的心理咨询,我在芝加哥,对方在西安,我们先对了北京时间,再换算成当地的时间,然后完成了这场咨询。我觉得这个感受就像是小时候TVB职场剧,然后有一天自己变成了职场剧里面的人物。

2019年互联网咨询的占比为我咨询总量的20%。在互联网咨询中我比较喜欢视频的方式,因为有机会看到对方的样子,有机会搜集到很多非言语线索。有些网络咨询中我们都没有见过彼此的样子,但是听到对方的声音都是信任彼此和温暖的。这主要取决于前来咨询的那个人是否愿意视频。尊重来访者和来访者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从2019年起数据整理的更仔细了一些,经过一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这些可视化的数据告诉我们:女性比男性愿意求助,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询;5岁到45岁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访者至少有一位家人陪伴;而家庭成员参与的更多的,在同类型的心理咨询中,咨询所用的的次数明显减少,也就是说效果更明显、康复得更快。

对于我们这个小机构而言,上午的10点钟和下午的14点是最多人选择心理咨询的时间段;抑郁、亲子、各类学生问题是常见的求助理由。联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多种心理问题。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抑郁症“井喷”了。全年从小学4年级到博士一年级,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抑郁类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抑郁问题,这种低龄化的发展让我们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而且男女都有,理由也各种各样。一般初一就不能上学了、确诊抑郁的,在小学的四年级就能发现比较明显的痕迹,但是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只有当孩子连打带骂、连哄带骗孩子都不上学了,家长才会认识到问题严重了,事实上,已经问题很大了。在这类小学生的抑郁问题中,家人的配合和支持比成年人更重要。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还是必要的。因为这一年听了太多人说:孩子脆弱、孩子装的、孩子没那么严重、不想给孩子吃药……

1000场心理咨询的背后是我从“菜鸟”到“熟手”的成长,也是我花心思让自己在职业道路上成长的过程,我并没有发现什么了不起的规律,但是踏踏实实的帮助到每一个可以帮助的人是我愿意一辈子去做的事情。愿我如光,温暖每一个可以温暖的地方。

这里是硕博心理,我是刘老师,虽然我们只是心理学界的一颗小树苗,但是我们努力做到我们的最好;用真诚的态度、客观、专业的方式向每一个愿意关注我们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们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学知识。

请记得不管你在哪里,世界和我陪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