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在清宫剧里,是皇帝生气时候的口头禅,也是大臣们的噩梦。凡是因反抗清廷统治的政治犯,或触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惩处的其它犯人,都会被判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可没有塔。相传,清皇族有六个远祖兄弟在此,“六”在满语中发音“宁古”,“塔”是“个”的意思。可以说,宁古塔就是清皇室的发家地。
宁古塔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今天的牡丹江古城村。
只要是被发配宁古塔的人,虽未直接判处死刑,但离死也差不远了。他们往往不是死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就是永远也别想再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清官员之所以害怕宁古塔,主要还是因为宁古塔所在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以前即使天气再寒冷,屋子里面也没有暖气,所以常年处于冰封之地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宁古塔所在的地区,由于常年处于冰封状态,农作物生长困难,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宁古塔所在地区人烟稀少。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毒虫猛兽生存,自然环境危险重重。所以流放到这里的犯人不仅惧怕恶劣的环境,更担心这里的野兽让自己死于非命。
当然,满清统治者将大量的官员流放至宁古塔,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人。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宁古塔地区越发荒凉,这是每一代满清统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现象。所以他们在惩治犯人的时候,也希望通过流人的努力让宁古塔重现太祖当年的辉煌。
那么,“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又是什么呢?甲就是铠甲,所以披甲人就是军人。而根据满清的的制度,披甲人属于中等人。他们和真正的军人有一定的差别,他们的身份可以按照社会局势随意切换,即时战时民。偶尔还会兼职猎人。

流人到宁古塔后,被安插在各旗之中,要么在官府里做苦役,要么给披甲人为奴。等待他们的,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
当差的流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一年到头都在劳作。要么种田,要么打闱、烧碳,没有半刻空闲日子。每到种田之日,五更而起,黄昏而散。每个犯人名下要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芦一百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为奴的流人,则更为凄惨。既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主人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
因此,那些不堪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逃跑。据《清史稿》记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在清初,逃离宁古塔的犯人达一半左右,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