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妇女节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国际妇女节”,它起源于美国,被联合国宣传推广后走向国际化。

“国际妇女节”的兴起,是由于世界各国千万年来长期处于男权社会,两性关系普遍是男尊女卑的状态,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文化普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得到广泛提高和认可,她们的思想开始觉醒,渐渐意识到性别歧视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于是纷纷奋起反抗斗争,呼吁追求男女平等。

女性的意识觉醒,思想解放,社会地位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人类社会必然趋势,势不可挡。任何国家社会的妇女解放程度越高,越是文明进步。历史上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中国也不例外。男女平等的呼声通过联合国传播到中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中国的女性觉醒者、思想解放者高举“国际妇女节”的旗号,追求更合理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符合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

然而,“拿来主义”不是万能的。有些舶来品看起来很好,例如番薯现拿现用即可,它养活了很多人口;有些舶来品看起来也很好,例如木薯可以现拿现用,却要适量,因为吃多了木薯会醉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妇女节”更像是木薯,而非番薯。因为“国际妇女节”设立的起因是女权运动,目的是为女性追求更多的权益,虽然事情值得肯定,合法,合情,合理,但是女性单方的权益诉求,必然引起两性思想的矛盾、摩擦与冲突。

在男权社会的传统思维惯性大环境里,女性单方的、过度的权益诉求必然引起男女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导致撕裂。“女权”一词被男性网民戏称为“女拳”,形象地反映了男女两性之间争权夺利,唇枪舌剑乃至拳脚相向的斗争状态。

况且,就女性群体而言,越是强调女权的争斗与胜利,越是说明女性的弱势地位,结果是与女权的宗旨是南辕北辙的。打个比方,在以和为贵的家庭里,父母双亲该由谁来当家作主从来都不是一个需要争辩,甚至争斗不休的问题。只有在像雇佣关系那样的依附性关系里,女性才需要喋喋不休地为了自身的权益奋起争取。

女性越是争权夺利,越能证明,甚至越能巩固男性的绝对优势地位不可动摇。所以,女性需要反省自己的斗争策略,或许可以巧妙地运用“不争之争”的老子之道,以柔克刚,而不是咄咄逼人、得寸进尺地和男性硬扛,争得一地鸡毛,甚至遍体鳞伤,万一遇上杭州许国利那样的变态呢?细思极恐!

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毋庸置疑,“国际妇女节”有它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现学现用却会引起一系列十分负面的社会问题。因此,单方强调女性意识觉醒、思想解放、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都是片面的,不可取。女性无论如何崛起,必须要建立在男女关系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

那么,“国际妇女节”的中国化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文化改良呢?简而言之:

一、用男女理性对话的文化,代替单方面要求男性尊重女性的文化;

二、用男女互赠礼物的文化,代替单方面要求男性讨好女性的文化;

综上所述,“国际妇女节”改名为“男女平等节”更符合人心,更富有文明进步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