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陶行知的文章大家都觉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采飞扬,字字珠玑,特别是他的诗歌,人们称之为“陶诗”,郭沫若在《校后记》中评价陶行知的诗集,是一部“人民经”,读他的诗令人起兴。在陶行知的诗文当中,受徽州独特的语言环境及厚重的徽州文化影响,他的文章、书信、诗词特色明显、徽味浓厚,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陶诗语言的自由与通俗表达

陶行知的诞生地是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歙县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其方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歙县方言内部差异很大,可谓是每个村都有其独特语言风味,“十里不同音,隔山不同调”是徽州方言的真实写照。古徽州一府六县各县互相之间通话较难,但是很有特色,从交谈的语言中可以大致辨别出对方是什么地方的人,“以音取人”也是徽州的地域特色。

陶行知在《答胡自华先生的信》中就讲到:“我们徽州六县简直是六国,所以说的话至少有六种土语。”因此徽州的方言也成“鸟语”。胡适先生晚年常说: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小的时候用徽州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徽州话来念,胡适与陶行知对徽州方言都有同感。我们在阅读陶行知的诗文时,时不时有一些拗口的词藻,这就是徽州遗风在不经意间遗留的痕迹,已经渗透到陶先生的书面语当中。

陶行知的诗歌人们称之为“陶诗”,比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这首诗当中除了“愛”和“國”两个繁体字笔画较多外,其余的字都是常用字,便于识记。就是由这24个常用字组成的一首短诗,把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渗透在里面,小先生在教文盲、半文盲识字时,都能理解,也便于背诵。特别是“不得了”与“了不得”三个字,语序变换了,语气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按照徽州当地人的理解,不得了有“糟糕”的含义,如:“不得了啰,城池失火啦!”陶行知在写这首诗的年代,恰是中国受外敌入侵,生灵涂炭,中国的前景不是很乐观,有感而发“中国现在不得了”。但是,中国的未来呢?一定了不得,“了不得”是激扬向上的、是褒奖的、肯定的语气,很有底气,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自信勤劳善良智慧的中国人一定能够驱逐外敌,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因此,看似表面上是在“玩”文字游戏,其实是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并非一般人理解的“陶诗”为打油诗。

又例如:“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酣畅淋漓之感。用“大好佬”这三个字作为诗歌的结尾,铿锵有力,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只要做到了手脑并用,用脑又用手,就是大好佬,我们就应该为“大好佬”点赞。从以上两首小诗的解析,可以感知陶行知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特征明显,窥一斑可见全豹。

陶诗语言的大众化与现代化气息

陶行知的语言风格除了通俗易懂的特征十分明显外,简洁质朴又是他的一大特色。讲新媳妇到婆家第一次烧饭,没有操持家务的生活经验时,会用“生米烂饭焦锅巴”来打趣新媳妇,表示第一次做事,效果不尽人意。陶行知把“生米烂饭焦锅巴”写入《初学烧饭》这首诗当中,变成“书呆子烧饭,一锅四样:生、焦、硬、烂。”,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信手拈来,实则细细打磨。“什么是好报,说话公道,新闻可靠,不为达官贵人跑龙套”其中“跑龙套”是戏剧当中的术语,不露痕迹地融入诗歌当中,表达了新闻要真实可靠,而不是为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写一些御用文章来糊弄大众。《钟儿誓》:“我有一双手,敲钟种菜蔬。为人倒夜壶,不是大丈夫。”诗中的“菜蔬”就是“蔬菜”,“敲钟”就是“撞钟”,“夜壶”就是过去男人在夜晚接小便的器具。有的陶诗又充满呛人的火药味,同时也是发起冲锋战斗的号角,“军人救国不要命,不要命、不要命。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还有些陶诗人情味十足,诙谐幽默。比如《雪罗汉》:“大胖子,笑嘻嘻,太阳一来,化作烂污泥。”烂污就是邋遢,很肮脏,不整洁,指责别人做事不清爽,雪人经过阳光照射,化作一滩污水。有的陶诗富有哲理,如《爱字三字经》:“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酸如醋。随便喝,毒中毒。”,这些大白话,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透彻。如《牛角筒》:“大笼统,小笼统,大小笼统都是蛀书虫。吃饭不务农,穿衣不做工。水已尽,山将穷,老鼠钻进牛角筒。”如果动物钻进牛角筒都会是越进去越窄,绝无出路,进不得出不了。描写了经常抬杠的人,死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儿歌》:“小桃,小桃,太太的活宝,偷了猪儿两脚跑。猪儿叫哑,桃儿驼打,吓得个不敢在街上耍。”“驼打”就是遭打、挨打、讨打的意思。“抵制日货!制造国货!不在空嘴讲白话,事体该做便须做!” 其中,“空嘴讲白话”“事体”都是典型的徽州方言。又如《随地吐痰》:“生痨病,真难过,痨病虫儿小又多,一根针杪上,能站五百个。……”针杪就是针尖,俗语有针尖对麦芒一说。陶先生的诗文当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陶诗语言的意象与乡愁之情

生动形象是陶行知语言风格的又一大闪光亮点。在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对教育非常重视,鄙视一个家庭不重视教育,就会说:“三代不读书,好似一窝猪。”陶行知就写了一首《读书》诗:“要吃饭,不读书,什么人?老母猪。”“三代不读书,好似一窝猪,活人不读书,不如老母猪。”“活人读死书,愈读愈变迂”“变迂”就是变成迂夫子,成为书呆子。《送礼》:“乡下人送去的礼:是麦是米。城里人回送的礼:是尿是屎。”陶先生的诗才的确是很丰富的,但他从不曾以诗人自命,他自愿“一闻牛粪诗百篇”,生活中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屎”和“尿”都成了诗歌的文字。在《一分钟演讲歌谣》这首诗中:“不做工,要吃饭,什么人?王八蛋。”“教死书,不反帝;什么人?狗放屁。”“王八蛋、狗放屁”等俗语,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接地气。《乡下佬眼里的大灯》:“城里灯,一点油也无。洋火点不着,大嘴吹不乌。”“大嘴吹不乌”一句,就是用嘴巴不能把灯泡吹灭。一个“乌”就能感觉到浓厚生活气息,深刻体会到陶行知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照字面理解,剃头的刀很吓人,徽州人讲剃头就是理发。剃头刀就是理发剪,剃头刀不能理解为砍头的刀。《耳朵先生》:“写信原来要自然,对谈如人在面前;若问写得好不好,请双耳朵做教员。”若用大众语写信,最好的指导员便是一双耳朵。《世上三等人》:“有的人,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一世到老为着争食求爱,忘了一切,甘心做饭桶情痴,至死不悟。”“身上有一斤力量,荷包里有一块洋钱而不肯拿出来帮助马占山御敌便不算是中国人。”“我自己失掉绒毛毯……都是趁火打劫的手续费吧。”。《创造宣言》中的“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攻破课本关》中“读书一定要一种课本,并且要从头一本头一课教起。”“趁火打劫、一世到老、饭桶、阶沿石、头一本头一课(第一本第一课)”等地道的徽州土话,用在诗文当中,风趣贴切。

陶行知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徽风徽韵,且具有不可复制性,也是陶行知语言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用独特的徽州方言描写独特的徽州物产,比如说“馃”,地域特征独一无二。像徽州建筑中的马头墙、徽州饮食中的臭鳜鱼、毛豆腐一样,马头墙是徽州建筑中凝固的艺术,臭桂鱼,毛豆腐是闻名遐迩徽州名菜,一个“馃”字深深地络上了徽州的标签。陶行知在给吴树琴的信中写到“若高兴,做几个南瓜馃吃,倘若有力气,多做几个。”“馃”在徽州是有口皆碑的美食。还有一个“嬉”字,原汁原味,省去了千言万语,拉近了距离,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乡音乡情尽在其中。比如说闲着没事干东游西荡,徽州人叫“游仂嬉”,陶行知母亲曹翠仂的名字中就有的“仂”字,也是徽味十足的一个佐证。一月洋灯二月鹞,“鹞”就是风筝,阴历一月份徽州人要“嬉洋灯”就是放孔明灯,二月份要放风筝。1935年元月份,胡适乘西南航空公司的“长庚”号飞机南游,空中俯瞰桂林山水,颇有感慨,写成新诗《飞行小赞》,载于4月7日《独立评论》上。诗云:“看尽柳州山,看遍桂林山水。天上不须半日,地上五千里。古人辛苦学神仙,要守百千戒。看我不修不炼,也凌云无碍”。事隔不久,陶行知却以《另一看法》为题,针对胡适的《飞行小赞》反弹琵琶写就《飞行有感》:“流尽工农汗,还流泪不息。天上不须半日,地上千万滴!辛辛苦苦造飞机,无法上天嬉。让你看山看水,这事倒稀奇。”一个“嬉”,妙笔生花。“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陶诗,诗中的“蟹壳黄”,便是享誉遐迩的黄山特产“徽州烧饼”的雅称。当年徽商外出做生意,随身携带的“徽州烧饼”为干粮。“乳白豆腐浆,胜过人参汤。喝到肚子里,爽快而健康。”“豆腐浆”就是现代语言中的豆浆,端起一碗豆浆,吃几个香喷喷的“徽州烧饼”,就是一顿很不错的早餐。陶行知在享受徽州小吃时的感受就是“同享无量福”,真是人间少有的美味,快活似神仙。在陶行知的诗文中,运用徽州乡村俚语比比皆是,遣词造句,不拘格式,节奏明快,给诗文平添了无限的色彩。

方言寄托了浓浓的乡愁,是地域文化渗入骨髓里面的文化基因,抹不去,割不断。正如《胡适自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那样,直到1962年在台湾病逝前夕,胡适仍然坚持用绩溪方言读书吟诗,不忘“我是安徽徽州人”。陶行知1927年1月4日发表了《给徽州同乡的公开信》,时至今日再次拜读,仍然十分暖心:“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在字里行间表达对家乡这片热土默默的眷念,把家乡徽州比喻成“东方瑞士”。在信的结尾陶行知谆谆嘱托徽州后人,“我们千万不要辜负新安大好山水,我们要把我们一个个的小生命捧出来,造成徽州的伟大的新生命。”白驹过隙,徽州人跟随时代的步伐,牢记一名徽骆驼的新使命,在新征程上力争有新作为,创造新业绩无愧于“大好佬”的称号。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1月刊/栏目:师陶笔记

编辑 | 张競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