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5 行军比赛

文|寒山忆雪

不管怎么说,1644年三月十九的这一天,李自成的大军,占领了北京。

进城后的大顺军,在李自成的严令之下,对市民秋毫无犯。

站在豪华宏伟的奉天殿(清朝叫太和殿)里,李自成除了惊叹皇家的威严外,还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崇祯皇帝跑哪里去了?他的儿子们又跑哪里去了呢?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这个身份,那可是很牛逼的。他就算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也能利用自己的皇帝身份,很快召集一大群人,给他效力。

要是让崇祯跑了,那么随时都会出现一支军队,来找李自成的麻烦。

要是崇祯跑到江南去了,那就更麻烦了。

同样的,崇祯的儿子们,和皇帝的身份非常类似。他们一样可以成为大旗,把忠于明朝的臣民聚拢起来与李自成对抗。

要是能把崇祯父子一网打尽,那么后面的事情,就有很大的余地了。

李自成的士兵在北京城搜索了两天,终于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在太监的家里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儿子,十五岁的皇太子朱慈烺和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崇祯皇帝的后妃们,前前后后给他生了七个儿子,但是老二、老五、老六、老七都在幼儿期就夭折了。

三个皇子被带到李自成面前。

经过一番算不上友好的交谈,李自成把太子朱慈烺册封为「宋王」,仿周武王封宋故事。其他两个皇子改封为公爵。

在当时的大顺阵营里,除了李自成以外,地位最高的田见秀和刘宗敏,爵位也只不过就是侯爵而已。

而宋王朱慈烺,则给李自成提了三个要求,安葬他的父母(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不要侵扰朱家的皇陵,不要伤害北京城内外的百姓。

李自成照办了。

朱由检和周皇后的尸体,被抬出皇宫,分别用红漆和黑漆的棺材收殓,然后运往昌平县的皇陵(现在叫十三陵),在四月初三那一天,合葬在田贵妃的墓里。

这个田贵妃,是五皇子永王的生母,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小老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他事情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比如,三月二十一日,两千多名明廷的大小京官们,在奉天殿向李自成报到之后,被交给了牛金星,由他一一筛选,决定是否录用,在新的朝廷里上班。

再比如,从归降大顺的官员、文人里选取人员,委任到河北、山东各地当地方官,河北山东各地基本上也都是传檄而定。

传檄而定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派兵攻打,派个官员,拿个委任的檄文,那地方就属于你了。

再比如,投降了李自成的宁夏副总兵董学礼,被派去江淮地区担任淮镇制将军,顺便招降黄得功、高杰、刘伊盛、刘肇基、徐大绶等明朝将领。

再比如,筹备皇帝即位典礼。

虽然李自成早在正月,就在西安称帝了,但三个月前的称帝,并没有一场隆重的即位典礼。现在打下了北京,正好举行一场即位典礼,以表示自己正式接过了明朝的「天命」,成为中国的皇帝,而不仅仅只是大顺国的皇帝。

再比如,让京城大小官员,按照之前在明廷里任职的官职高低,拿出相应的钱粮出来,资助新朝的财政。官职低的,拿个几千两出来意思意思,官职高的,怎么着也要拿出个几万两。

就像内阁大学士,得拿个十万两出来,六部尚书,得拿个三五万。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十万两白银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亿人民币,三万两白银,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三千万人民币。

宰相级别的人物和部长级别的人物,拿出这么多钱来,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这些人不是最有钱的,最有钱的人,叫勋贵。

勋贵的意思就是,明朝册封的有爵位的贵族和皇亲国戚。

这些人,大顺军就根据民间的评估,让他们拿出不定额的钱了。

愿意拿钱出来的,自然不多了。

所以李自成委托刘宗敏,给他们来点硬的。

比如,用鞭子、蜡烛……等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接下来的十几天,刘宗敏从这些高官和勋贵那里,总共敲出来七千多万两白银。

相当于700多亿人民币。

当然了,因为那时候没有超大规模的工业产值,所以这700多亿元钱,可能要相当于现在的几万亿人民币,快抵得上十几年前中国的全年财政收入了。

也就是说,这些高官和勋贵的财产,富可敌国。

当时明朝一整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三千多万两白银。

这里面有个人,他叫周奎,是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宋王朱慈烺的外公。他经历了刘宗敏的皮鞭和蜡烛之后,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现金,四百万两白银(相当于40亿人民币)。

而在几年前,崇祯曾经一度穷的揭不开锅,号召高官勋贵们捐款,帮助朝廷度过国难。

当时,周国丈拿出来的,只有五千两白银(相当于500万人民币)。

要是周国丈能穿越回去,不知道他还会给崇祯捐款多少钱。

大顺军拷打高官勋贵要钱的这个行为,历史上叫做「追赃助饷」。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追赃助饷呢?

因为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大顺军进北京之后,就是因为这一拷打高官勋贵,得罪了官绅集团,没能完成大顺集团从农民起义政权,到帝国政权的转型,最终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

可是,这个说法真的属实吗?

我暂时不给答案,我们继续顺着时间节点,往下看历史大戏是怎么唱的。

安葬崇祯、选任官员、接收地方、招降江淮、筹备典礼,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甚至连追赃助饷,也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是搞定明朝在北方的最后一支军团,关宁军。

提到关宁军,大家也许就猜到,吴三桂要出场了。

三月初四那一天,朱由检得到了一个消息,大同总兵姜瓖投降李自成了。

大同是京城西面第一重镇,大同没了,京师等于丢了一半。

事已至此,只能放弃宁远,让吴三桂带兵入关援救北京。

其实,早在两个月前,还在正月的时候,崇祯就和官员们在朝会上讨论过,是否要放弃辽西的领土,把吴三桂撤到关内,去跟李自成死磕。

但是当时的崇祯觉得,大同还在,甚至山西省会太原还在。真狠心放弃辽西,让吴三桂撤进来,崇祯还下不了决心。

这一拖,就拖到了大同失守。

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调吴三桂入关勤王的诏书,一直到三月初九才送到宁远城。

这个时候,宣府已经投降李自成了,距离北京城失陷还有十天。

北京城的西面,只剩下了一个居庸关。

吴三桂接到诏书,立马让宁远一带的五十万百姓(包括四万辽西军)收拾家当,撤往山海关。

吴三桂花了七天时间,把宁远的军民带到关内,并安置到了山海关到唐山之间的各个县里。然后带着四万辽军,向西援救京城。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是三月十六了,李自成已经占领了北京城西北面的昌平,距离北京城还有不到一天的路程(七十里路)。

三天后的三月十九,北京城失陷。

第二天(三月二十),吴三桂才走到永平府丰润县。

永平府,就相当于现在的唐山市。

丰润县,在唐山北面,恰好处在北京城和山海关之间的中点,到北京城和山海关,差不多都是280里路。

这个路程,如果骑兵昼夜赶路的话,只需要两天。

也就是说,如果吴三桂能提前知道北京危急,全速前进的话,从山海关到北京,只需要四天,可以赶在三月二十抵达北京城。

一前一后,吴三桂只差了一天。

这场以北京城为终点的拉力赛,吴三桂终于还是输给了李自成。

就是这一天时间,让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城。

如果这一天时间给了吴三桂,李自成就必须要在北京城外,先打败四万关宁铁骑,才能入主紫禁城。

从后来的山海关战役来看,大顺军打败关宁军不是问题,李自成入主紫禁城也不是问题。

关键是,吴三桂如果在北京城外被大顺军打败了,不管是被重创,还是投降,都没有后面山海关的事情了。

那么,清军想要入关,就只能靠他们自己,跟大顺军和被大顺军收编的关宁军,正面硬干了。

那样的话,胜败就非常不好说了,清军入关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历史也很可能会改写。

有的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偶然。

像这样一个偶然的细节,决定大的历史方向的事情,后面还会有很多。

回到正史中来。

吴三桂在三月二十那天,走到了丰润,这个时候北京城失陷才不到两天,消息还没有传到吴三桂那里。

两天后,辽军走到了丰润西面的玉田县。在这里,吴三桂得到了北京城失守的消息。

老吴傻眼了。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从大同开始,一直到北京城下,大顺军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到大同,姜瓖投降了,到宣府,王承胤投降了,到居庸关,唐通投降了。最后北京也就没了。

可是吴三桂不知道这些。

这些天,他一直在忙活,给关宁军的家属搬家,给辽民搬家。

在他的印象里,大同、宣府,是和宁远、山海关一样坚固的军镇,李自成怎么说也会在那里被挡住一段时间。

可没想到,北京就这么失守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吴三桂很纠结。

一个人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不要纠结。

这个人,比32岁的吴三桂大12岁,穿着一品文官制服,戴着展脚乌纱帽,面目白皙,衣冠楚楚。

他就是蓟辽总督,王永吉。

王永吉是扬州高邮人,25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当时正是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

在崇祯朝的前十六年里,王永吉干过两任县长、一任副市长(推官)、一任财政部的中层领导、一任河北的市级军政委。一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湖北称王的那一年,王永吉才干上了山东省长(巡抚)。

当时,正好赶上了清军入侵河北山东,王永吉赶在清军抢完了撤退之后,「收复」了不少山东境内的三四线城市。

这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我们后人知道,当时的崇祯皇帝却看不穿。

清军彻底撤回关外后,崇祯砍死了一批相关的大臣,却没有怪罪王永吉,反而晋升他为蓟辽总督。

两年不到,从市师级一路晋升到省部级的封疆大吏,这种升迁速度,没有几个人能达到。

说到底,还是因为,能用的人才,都被崇祯葬送了,满朝上下,没有人可用了。

但你要说王永吉就是个资质平庸的草包?那也不尽然。

混迹官场二十年,老王除了对官场的那一套游刃有余之外,对军政事务,也还有一些最基本的认知。

比如,刚上任蓟辽总督没多久,就赶上了孙传庭被李自成干死、陕西失守、李自成东征。眼看着局势危急了,王永吉果断上疏,请求朝廷把吴三桂的关宁军撤回关内,抵抗李自成。

不过,内阁的陈演、魏德藻两个老油条,不敢发表什么意见,崇祯皇帝也不愿意承担放弃国土的责任,然后就,上煤山了。

对于吴三桂来说,大部分情况下,他要做的就是,管好宁远军队,然后听从代表朝廷的蓟辽总督的指挥,指哪打哪。当然,个别情况下,苗头不对的时候,吴三桂还可以带着军队临阵脱逃。

至于再高一层的政治选择,吴三桂是门外汉。

所以面对北京失陷的消息,吴三桂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没关系,王永吉会告诉他怎么办。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谢绝其他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