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和张郃齐名,与颜良、文丑一起被称作“河北四庭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志11》中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头像

有关颜良、文丑,有个著名的段子,这里不妨一并写出。明朝时,有个不学无术的人花钱买了举人的身份,进京想考进士。他长的不错,就是没什么文化,找了文坛领袖,递上去自己的文章。老先生看完,抚须微笑,说,真乃河北名将。这个人也不懂,就跟着陪笑。出去后问管家,什么意思啊。管家说,我家老爷说了,您先生河北名将,颜良文丑,是说您长的漂亮,文章却狗屁不通。

正史中并没有“河北四庭柱”的说法,这个名称来自张国良的《三国评话》,而在《三国演义》中,上述四将被称作“河北四将”。高览,在《三国志》中,仅仅提到了他和张郃在官渡之战时的表现,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连结局都没有交代。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高览剧照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中,前面三人都是冀州人,高览是幽州人,而颜良、文丑又和张郃不一样,他们是袁绍在渤海起家时就跟随的班底,可以说是老兵油子,而张郃最初是归附韩馥,191年随韩馥一起投降袁绍。而高览呢?他的来历颇为神秘,要揭开这层面纱,就要从187年说起了。

公元187年,汉灵帝中平四年,黄巾之乱平息的第三年,中国北方大陆又风起云涌起来。这一年,凉州韩遂叛变朝廷,东汉中央派太尉张温联络乌桓骑兵讨伐。泰山郡太守张举、中山国国相张纯自告奋勇想一同出征,被张温拒绝。这让张举、张纯心里非常生气,于是一咬牙起兵造反。张举自称天子,张纯称天将军,与乌桓人丘力居一起在幽州的右北平郡、辽西郡劫掠。

面对又一场叛乱,张温只得先处理眼前。他命令先锋公孙瓒,没错,就是和刘备是同学的那个公孙瓒,转头去攻打张举。顺便说一句,这个位置其实就是张纯毛遂自荐想要争取的。公孙瓒正归边军,战斗力很强,张举等人不能挡,开始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疲我打,一时倒也彼此都奈何不了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公孙瓒剧照

再说一句题外话,因为张举叛乱而躲过朝廷讨伐的韩遂叛乱,在第二年还是迎来了讨伐的队伍,带队的是东汉的名将左将军皇甫嵩,他曾平定了黄巾之乱,以及另一位老熟人,前将军董卓。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董卓剧照

继续回到张举、张纯叛乱。也就是在游击队期间,高览“加入”了张纯的部队。

这里的加入是要加引号的,高览出身郡国兵,虽然自身实力比较强,但手下的兵不多,不可能硬碰硬的和叛军交战,因此当张纯劫掠右北平郡时,高览选择加入叛军,这其实是他第一次选择自己的命运,而同时期的其他郡国兵,被杀者都已默默无闻,君子相时而动,也并没有错。

高览还在暗中筹划自己的未来道路,他深知叛军没有前途,只有归顺正规军才有未来,但是如何让正规军正视自己,这是需要仔细谋划的。公元188年,东汉朝廷派刘虞出任已经空闲四年的幽州牧,前任幽州牧郭勋184年死于黄巾之乱,之后这个职位一直空缺。刘虞准备采取怀柔态度,想从内部瓦解张举、张纯,这与鹰派的公孙瓒的做法矛盾,埋下了两人不和的隐患。丘力居认可了刘虞的政策,率部投降。张举、张纯势单,189年,张纯在卢奴城(今定州)被门客王政杀掉,同年张举逃奔漠北,从此下落不明,张举、张纯的叛乱被平息。值得一提的是,王政杀掉张纯的时候,高览没有任何的举动,无论是在事变前还是后,他就是安抚好部队,同时等待中央军的接收,借此洗白自身。而事实也正是这样,高览的举动让刘虞对他青睐有加,就这样,曾经从叛的高览变成了幽州牧刘虞的部下。

然而混乱还没有结束,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越来越深,而中央则发生了董卓废帝迁都的事件。公元191年,袁绍谋取韩馥的冀州,前面提到了,张郃在这时归顺了袁绍。袁绍谋划冀州前,曾和公孙瓒相约一同出兵,事后平分土地,但事成之后袁绍想毁约,导致公孙瓒攻打袁绍,双方在192年展开了界桥之战,年轻的赵云崭露头角。事实上公孙瓒是刘虞的名义上的手下,他的出兵也是获得了刘虞的认可和支援的。因此有理由相信,高览参与了界桥之战,只不过是在公孙瓒的一方。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也许高览在这一仗中看到了袁绍如希望之星一般耀眼,于是再一次遵循自己的个人主义,投降了袁绍。就这样,袁绍终于凑齐了自己的“河北四庭柱”。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袁绍剧照

之后的事就比较简单了,193年,公孙瓒杀掉了刘虞,自己成为幽州的控制人。袁绍开始谋取幽州,和公孙瓒全面开战,199年公孙瓒兵败自杀,袁绍统一河北,而他昔日手下的小弟曹操在接纳了汉献帝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已经成为袁绍眼中的大敌了,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也许有一种说法是高览是在公孙瓒彻底不行之后才投降袁绍的。我个人不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公孙瓒自杀是在199年,而关渡之战是200年,在官渡时,高览已经成为和张郃齐名的人物了,如果是一个仅投降一年的将领,很难让人相信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声望,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投降的早,并在攻略公孙瓒的过程中立下了战功。

官渡时,袁绍派张郃、高览去抄曹操的老家,自己带兵救乌巢。而那哥儿俩就跟商量好了一样,到了曹操的大本营就投降了。这也是非常诡异的事情,《三国志》里不同人的传记对这件事的描述前后彼此矛盾,有说法是他们二人到了曹操大营之后听到袁绍已经溃败,担心郭图进谗言,于是投降。持这种观点的有《张郃传》,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到了之后直接就投降了,这才引发了袁绍的大溃败。这样的记录有《武帝纪》、《袁绍传》和《荀攸传》,因此我认为张郃、高览就是一到就投降,而且这里面应该是高览在起作用。通过高览之前的经历可以分析,有很大可能是高览预感到袁绍的未来也如昔日公孙瓒一般,因此建议张郃投降,否则很难理解这两个河北四强之二,为什么什么都不干就直接投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张郃、高览投降剧照

而从高览的结局也可以反推这个结论。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一生征战,被曹操比作是韩信,这可是非常高的评价了。但为什么和他差不多的高览从此就默默无闻了呢?曹操眼光独到是有目共睹的,高览的小心思能瞒得过张纯、刘虞、公孙瓒,但一定瞒不过曹操,也许是曹操认为高览这个人心思太重,因此没有重用,也未可知。

《三国演义》中,安排了高览的结局,在汝南被赵云杀死。这一仗引发了《演义》中的一大迷案,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并称,为什么赵云能一枪刺死高览,却和文丑打成平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