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卞英豪3月5日报道:近年来,高端信息产品“卡脖子”问题成为了中国科技产业的严峻挑战之一。怎样缓解“缺芯少魂”之痛,如何为高端制造业注入活力?这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深耕信息产业20余年的参与者,全国政协委员、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也对“卡脖子”问题深有感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桐宇委员表示,民企与国企融合发展或能成为这场科技之战的“取胜之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芯 资料图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周桐宇告诉东方网记者,近年来,国产品牌在信息产业中的市场份额逐步加大。然而,从产业链、供应链等方向上来看,我国信息产业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周桐宇委员举例称,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品自给率仅为14.5%,高端存储芯片基本为空白。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软件和装备自给率不足6%;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市场份额同样不足5%。而高端工业软件则基本依靠进口,90%以上的开发测试软件仍需依赖国外。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周桐宇委员表示,“只有加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我们才能真正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那么,我国的信息产业该如何实现“自主可控”,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周桐宇委员认为,加强国企与民企的战略合作、建立更紧密的管理机制,对于中国建设“网络强国”至关重要。

周桐宇委员表示,目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芯片、信息安全、中间件、基础软硬件领域的布局重合度较高。而在5G、办公软件、高性能计算、视频通信和网络服务等领域,民营企业的起点相对较高。通过发挥国企大而全,民企深而专的特点,双方可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所擅长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1+1>2”的效应。

已连续四年为民营企业“代言”的周桐宇委员坦言,民企机制的特点,令它们在耐受点、决策特点、市场考验下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与国企的合作中,民营企业将在生态建设、体制创新等方向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科技竞争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周桐宇委员建议,一定要激发国企与民企融合发展的创新活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用制度来盘活资源、提高效能,在强化激励机制上出实招,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周桐宇委员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