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坛“扛把子”苏轼,一直很爱和人“赛诗”,一般来说少有败绩。最经典的例子是熙宁年间,他和辽国使臣的赛诗。苏轼当场发明了一种神智体诗,这是一种利用拆解字形来写就的怪诗,让对方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认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以外,苏轼平日里还喜欢和众多好友赛诗,基本上都是以他胜出告终。然而,就算是如此厉害的苏轼,也曾失败过一次,而且是败给了一个和尚。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小和尚一直生活在寺里,从未拜诗坛名家正儿八经地学过写诗,可以说他完全是无师自通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要从南宋著名诗评家周紫芝说起。老周是南宋顶级诗评家,写下了诸多诗词理论专著。他自己也是一个诗词高手,其一生以收集各种民间诗词为己任。同时,老周也是苏轼的一个铁杆粉丝,专门为偶像写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作品。

一日,老周在好友家中作客,无意中寻访到对方收藏的一首东坡诗作。他欣喜得很,对这首诗是爱不释手,大家且看: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字句上来看,这首诗确实写得挺有水平。前两句连用两处“烟”,写出了寺庙的清幽。中间两句是妙笔,将人、草、露等意象都融合进去,进一步写出寺庙环境之清雅。最后的落笔由山及月,也将寺置于一片静谧的夜色下。

诗确实是好诗,但有一点却引起了老周的不解:这是一首极少见的五言古诗,正常来说,这种诗一般会是8句,而非6句。很显然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苏轼读完一位小和尚的作品后,步其韵创作而成。而且苏轼在题目里也直接点评了和尚的原作,称其写得:可爱。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任性”诗僧 ,会不写8句而写6句呢?

这个问题成了老周心里的一个疑团。多年后,他南下游览时,特意找人四处寻找和尚的原诗,最后终于被他寻得。虽然他是苏轼的粉丝,但在读完原作后,仍然不得不承认:苏轼写得不如和尚。我们一起来看看和尚的原诗:

《题梵天寺》
北宋.守诠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这首诗的作品守诠,是梵天寺的一个小和尚。全诗自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感,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更难得的是,全诗将写景、叙事和禅意完美地融合了。心累时读一读它,能令人有一种静谧、沉静之感。

从诗的内容来看,小和尚是从山林中归来。此时太阳已经下山了,寒蝉鸣叫,他边走边看,月亮也一直陪伴着他,让他好不惬意。等走到寺门前时,已是入夜了,松门还未关。他推门而入,寺内的狗也不吠了,径直走到青萝丛中去了。

我们来看这首诗,其高明之处有3点:首先,意境太美了。人走月亮也走,月光、松门、山林,包括那只犬,都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中晚景图。这幅图有动有静,立体自然,充满着和谐之美。其次,这首诗的用字十分地道,大家看其中的几个动词的使用:鸣、下、掩、随,每一个都如信手拈来般自然,但构成一整首诗时,却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高明之处,就是第三点:对禅意的诠释。不少禅诗都有一个问题:爱把禅意用口号式的语言加到诗里,这就让诗本身失去了美感。但守诠却不一样,他看似通篇都在写景,但把那份禅意融合进了字里行间。有人来了犬自然会吠,一看到是熟悉的僧人,它就自然离去了。僧人还没有回家,门自然就未关。这一切体现的都是一种对禅的自然追求。心闲处,心静处,自有禅意。

苏轼称此诗“可爱”,确实点评得很精妙。这首6句的五言诗,实力诠释了什么叫:简洁之美、自然之美。大家喜欢此诗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