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历史;

他始行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为科举制度的起源;

他被西方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一同的还有老子、孔子、孟子、秦始皇、蔡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

他就是隋文帝——杨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文帝杨坚

2021年春节,我探访了隋文帝的陵墓——泰陵。今天,我带大家一起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2019年3月

走近隋文帝泰陵,我们看到三块由当地政府文物部门立的石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2019年3月

石碑背面是隋文帝泰陵的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2021年2月

远看泰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2019年3月

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石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2021年2月

站在泰陵上眺望秦岭。

泰陵是杨陵区的制高点,在顶部可以一览整个杨陵区的全貌,包括陇海铁路、杨凌大道、水上运动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2021年2月

在泰陵上面看到的,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盗洞?

关于隋文帝泰陵,有两个从小听老人讲的传说。

有一个是,以前在泰陵顶上有一匹金色的马,每天下午在顶上奔跑,马的颈上系的铃铛在奔跑中发出清亮的响声,隔很远都能听到。后来有一个喇嘛发现了这匹马,将马偷走了,从此再没有出现过。

还有一个是,隋文帝死后,将士们每人用头盔(也有说用军靴,我觉得头盔更合理)装满土生生堆起来了泰陵。

资料:

隋文帝泰陵位于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东北约200米处渭河以北的三道塬上。我们那里人称“杨家陵”,简称“杨陵”,如今的陕西省杨陵区就得名于此。泰陵是隋王朝的创立者——文帝杨坚及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杨陵区设置保护机构,划定保护范围,设专职文保员进行保护。

泰陵陵园占地559.68亩有余,封土呈斗形,夯筑而成。冢高约25.1米,冢顶平坦,东西长42米,南北宽约33米,面积1386平方米。

陵底残存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53米,面积约23715平方米。陵冢周围的城垣已被破坏,地面很难看到多少遗存,仅存残墙遗迹。经考古勘察,陵垣东西长约592.7米,南北宽约628.9米,面积372749.03平方米。

陵东南塬下1.25千米处的高台地上,建有文帝祠一座,称祭坛,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难以辨认。

陵冢南有石碑一通,为清乾隆年间立,有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字。该碑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石质为石灰岩,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