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国家总会发布关注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的“一号文件”已经是第18个了。每年的文件都有新口号,有对农村的发展制定规划、提出目标。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农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作为一个“农二代”我想说说我看到的和我的想法!

我生长在农村,从小帮家里人干农活:种地、收庄稼、给牛割草……了解农民的不容易。

以前农村里有两个时节是最忙的,一个是夏收,一个是秋收。

在我们那里,夏收就是收麦,秋收就是收玉米。每到这时候村里的小学都会放忙假,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帮忙收庄稼。可见那时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夏收正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家顾不上吃饭,一整天都在地里,家里的老人孩子做好饭送到地里来,吃完饭短暂休息之后接着干,万一突降大雨,麦子发芽就坏了。

就像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的那样: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麦

收好麦子之后,将麦子拉到打麦场晾晒,之后就是打麦。打麦子是非常辛苦的,经常忙到深夜,而且是一家老小、邻里之间都来互相帮忙。之后的晾晒粮食也很麻烦,每天把麦子摊开,还要担心下雨,有时候要半夜听到雷声起来将麦子堆好用塑料布盖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麦场

收玉米也好不到哪里去,主要是玉米叶子会割人的脸和胳膊。

种地很辛苦,那时候还要交公粮。到现在我都记得交公粮的场景。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时候粮食由于下雨等原因受潮了,交粮之前会将粮食摊开在炕上煨干。这还是在夏天。有时候,玉米会爆开成为爆米花,小孩子在炕上挑爆米花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粮场景

从小我看到了家里为了生活做的许多努力,种过西芹、柳树苗、养过牛,到后来种过蔬菜大棚和西瓜、猕猴桃等。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也不再是以前那种紧巴巴的日子了,可是农民还是这么辛苦,仍然节衣缩食地过日子。

08年左右,我们那里开始征地,建设了许多园区还有蔬菜大棚,那时农民的热情很高,终于可以不用种地了,许多人承包了大棚种蔬菜和西瓜。可是大家都去做,最后的结果就是增产不增收,而且一天到晚的在大棚里劳作,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到后来,大棚也渐渐没人种了,变得破落不堪。

现在村里到处是撂荒的土地、废弃的园区和空置的院子,整个村子除了过年前后,每天都是毫无生气、死气沉沉。没有年轻人,感觉连选举村干部都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地撂荒

现在村里种地的父辈们已经老去,有些被儿女接去城里生活,有些老了做不动了,有的还在做一些简单轻省的农活。记忆中那个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村子已经消失了。这样的情况应该全国各地都不难见到。

农村本是大家因为田地才聚集到一起生活而形成村落,现在许多人不愿意种地或者已经不种地了,农村也就慢慢走入消亡。

看到这些变化,我常常在想,农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农村的出路在哪里?我想到了两点。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实行规模化、公司化种植。

说实话,当下我国的农民数量还是太多了。2015年,中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5%~30%。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通常只有3%~5%的农业就业占比,中国未来十年仍有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至非农部门。

国家应当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将农村人口由目前的六个多亿减少到两个亿左右,并进行集中安置,让有能力进城生活的农民进城,将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让出来,从而扩大可耕种土地面积。耕地由国家重新管理,实行农场化、公司化经营,进而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集中安置的农民可以在农场或者公司工作,或者参股分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规模化种植

集中安置之后带来的好处也有很多,包括医疗、教育、环保等,农民不用再去城市里看病,孩子不用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农村的废水、生活垃圾等能够得到集中处理利用……

二、推动农业生产的科学化。

我认为现在的农民其实不懂得种地,虽然他们一辈子都在种地。而会种地的农学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工作。

在我国,农学专业算是冷门专业了,招生没有吸引力,毕业生就业困难,对口专业待遇又低,很多毕业后都转行了。而现在的农民依然沿用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劳动强度大。国家要提高农业现代化应当将这些毕业生的才能好好的利用起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行农业公司化经营,推进科学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现代化

以上两点如果实现,相信农村会变得更加美丽,农民会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而粮食产量也会有更大提高,更多年轻人也会愿意留在农村,而不是漂泊在外。

城市容不下身体,乡村容不下灵魂。等到现在的乡村面貌改变了,年轻人回来了,农村才会繁荣、才会振兴。

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