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募格课堂

在武汉理工大学这所211大学中,有一位美丽年轻的女教授——尤雅。从美国工作归来后,今年已经是她从事钠离子电池研究的第10个年头,然而她却说,事业“才刚刚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雅,出生于1988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5-2019年前往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加入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从事与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39篇,总引用3000多次,h因子为27。

01.

人如其名温暖娴雅

却从事着“硬核”的工作

人如其名,尤雅,看上去温暖娴雅,却从事着“硬核”的工作:每天与各种化学试剂和电池材料打交道,有时一忙就得一个通宵。

2010年,尤雅本科毕业后的她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深造。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尤雅注意到,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将目光锁定在了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上。

当时,国内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刚刚起步,课题组里也没有人涉及过这个领域。尽管困难重重,尤雅也没有退却,她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与导师讨论实验方案,加班加点开展试验,反复论证实验结果,最终,开发出一类具有大的储钠空间的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并首次提出了其“(准)零应变”特性。

2015年,博士毕业的尤雅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里关于新型二次电池的研究全球领先。

“我在美国的合作导师是著名的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古迪纳夫,老人家90多岁仍然坚持每天一大早到实验室,晚上很晚回家,他对工作的那种热情坚持,对我影响很深。”她说。

“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教授,他在97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古迪纳夫老先生办公室的门始终敞开着,他欢迎年轻人来交流,耐心聆听年轻人的观点,给他们鼓舞。他告诉学生,“Nobody knows everything(无人知晓所有事)”,并谦虚地表示,交流时自己也是在向同学们学习。这种实验室文化,尤雅看在眼中,也潜移默化地记在了心里。

1月19日,尤雅展示导师古迪纳夫手写修改的论文。 新华社记者 李伟摄

2019年,尤雅回国后,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

一直从事电化学储能器件关键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的尤雅,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后来到了向往的“学术殿堂”,一开始却有一些“失望”:美国有些高校里的实验条件等硬件并不如国内,有时要排很久的队才能开展实验。

然而,尤雅慢慢发现,实验室团队里开放的沟通、不同思想的碰撞、异质文化的交流,让她受益匪浅。如今,在尤雅的团队里,博士后、博士、硕士已有15人,一群年轻人为钠离子电池研究聚在了一起。

02.

聚焦技术创新

将成为国际竞争热点

回国后,令尤雅感触最深的是国内的工作效率,她深刻感受到学校和学院对人才的重视和关爱:入职走绿色通道,三天办好所有入职手续,两天布置好办公室,经费迅速下拨,两个月搭建好实验室新平台,实现整套从材料合成制备到电化学器件的组装性能测试。

其实,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为什么“尤雅们”又把眼光瞄向了钠离子电池?

原来,锂离子电池最大的问题在于锂资源的有限性。“一枝独秀”的锂离子电池无法全面改变传统能源结构,“百花齐放”的二次电池中,替代或补充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技术成为国际新能源技术的竞争热点。

钠离子电池具备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安全性能等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锂离子电池的补充,缓解锂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能逐步替代环境污染严重的铅酸电池,保证能源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钠离子电池凭借其诸多优势还有望在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快速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19日,尤雅在办公室整理科研资料。 新华社记者 李伟摄

当前,电动车低温“趴窝”现象备受争议。其实,尤雅在读博士期间,就在导师郭玉国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材料设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零下25摄氏度的运行。如何让钠离子电池更加“耐寒”、稳定安全,进而让电动车在极寒地区稳定前行,成为尤雅团队目前的科研攻关方向。据她透露,目前团队已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做到电池在零下50摄氏度稳定运行。

03.

更加注重效率

是年轻一代科研人的特质

尤雅有时忙碌到凌晨三四点,早上7点多又接着开始干,但在她眼中,不存在加班一说,“做一行,只要心存热爱,投入再多的时间也不为过。”但是,尤雅也有着自己的工作节奏,只要扛不住了就会选择休息,更加注重效率、兼顾好工作和家庭,这也许正是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特质。

这个寒假,校园里尤为安静。尤雅却更加忙碌了,实验室里,仪器声仍在轰鸣,一些不能间断的实验还在进行。尤雅还要帮学生修改论文,整理规划实验室的下一步工作目标……

1月19日,尤雅(右)正与实验室博士后交流实验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伟摄

与导师古迪纳夫一样,她也尽力去营造开放的交流氛围。学生张丽晓记得,老师对实验要求高标准的同时,总是鼓励大家要善于找到领域内的“痛点”,科研是点滴积累、水滴石穿的过程,“锁定了方向,就要持之以恒为之努力。”

尤雅自信地说,毫不夸张,我国在钠离子电池研究、商用方面,已经领先国际。面向未来,让科研中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钠离子电池走向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坚持攻关、追求新的突破,年轻人使命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