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多用途护卫舰最上号下水,由此标志又一艘秉承旧日本海军名称的战舰即将服役。纵观日本海自多年来大型舰艇命名规则,不难发现其特点就是其名称多半秉承当年的重巡洋舰,而非战列舰。日本军事研究者认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重巡洋舰一直是其在南洋对决盟军的主力先锋,只有四艘老旧但高速的金刚级战列舰可以与之媲美,其活跃程度远超过大和级为首的战列舰部队(这些所谓的决战力量由于出战率较低,甚至被日军讽刺为驻岛舰队)。所以今天的日本海自显然在所谓重巡情怀驱使下,尽可能多地使用了昔日重巡的名字来命名新型战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海自多用途护卫舰最上号沿用了当年重巡洋舰的名字

旧日本海军曾拥有被称为18武士的18艘重巡洋舰,一度与美国不相上下。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这一条约限制日本战列舰乃至日本海军的规模只能等于美国的6成,因此日本急于通过其他辅助单位的强化抵消假想敌优势的战列舰力量,而重巡洋舰部队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由于条约对战列舰数量限制,所以日美当时都将重巡洋舰作为发展核心,但美军重巡洋舰被定位为快速侦察、火力支援、掩护主力,并未将突击对方主力部队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这些美军巡洋舰严格遵循条约对巡洋舰吨位和武备的限制(甚至都没有布置鱼雷)。而日本则完全相反,他们的多种条约型巡洋舰都不断通过擦边球方式提升吨位和武备,不但专门开发了强化穿甲能力(特别是水下弹道)的穿甲弹,而且18艘日军重巡在鱼雷武备方面也得到了极端强化。此外,日军重巡通过暗中违约实现吨位提升后,总体防御力显然超过了英美同类,外加其舰体线性优化设计出色,所以它们的速度往往也具有优势。

日军战前的所谓九段决战中,重巡洋舰将进行夜间突击

日军战前的战略战术设想中,战争会以日军攻击美国在菲律宾等地的基地为开始,而美军主力会从夏威夷甚至西海岸集体出动反击,一如日俄战争中沙俄的第二太平洋舰队。虽然美军在数量上拥有优势,但日军却可以以逸待劳通过多种兵力的配合不断骚扰削弱对方,进而在最后的战列舰主力决斗中为己方赢得优势。这种被称为九段决战的设想中,日军重巡担负着夜战主力的任务,它们需要作为先锋抢先快速突击美军主力,率先带领驱逐舰和轻巡洋舰撕开美军战列舰群的外层警戒线压制其护航力量,等到美军外侧防御圈出现缺口,日军重巡就会与其他轻型舰艇一道对对方实施密集的鱼雷齐射进而给对方以重创。因此在这种决死的肉搏突击中,单舰水面战攻防优势必须全面强化,才能保证迅速击败美军护航兵力,特别是美军重巡。有趣的是,美国在其战前的对日作战计划与日军的预定防御计划不谋而合,特别是美军认为预定的决战点将会位于关岛以南到菲律宾以东海域,所以一旦战争按照这种模式开展,美军很可能会重蹈当年沙俄舰队的覆辙进而在第一时间内遭遇毁灭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金山号等美国巡洋舰显然在火力和防御上不如日本重巡

日本重巡的同类对决性能优势有多大呢?从战前两国同时期舰艇的对比即可看出这一点,彭萨科拉级和北安普顿级作为美国早期的条约重巡,虽然各自配备了9-10门203毫米主炮,但其装甲总重却仅有一千吨左右,其主装甲带厚度甚至不超过100毫米,局部厚度更是只有30毫米左右,连驱逐舰主炮都难以彻底防御。非但如此,这些美军巡洋舰往往装甲带高度又严重不足,特别是水线附近和水下部分较为薄弱,一旦遭到攻击很容易大量进水,连美军自己都讽刺它们不过是带着舰炮的海上鸡蛋壳。而且这些美军巡洋舰为遵守条约限定的吨位在设计时最大程度减重,这就导致其重心不稳,特别是在风急浪大时,这无疑严重影响了航行和射击时的稳定性,考虑到这一时期美军重巡洋舰的炮塔内主炮为共鞍设计(所有炮管通用一个俯仰机构,齐射时彼此能量干扰会导致射击散布面骤增),因此其射击精度十分不理想。更严重的是,美军并未专门开发出全新弹道性能的穿甲弹和相应引信,所以即使口径相同,其射程和水下弹道都无法和日军同类舰炮相比;考虑到美军巡洋舰基本取消了鱼雷,所以一旦与对方发生短兵相接的对决,美军巡洋舰面对日军同类的劣势不言而喻。而且即使同样面对对方的战列舰,日军重巡配备的鱼雷也同样会给对方带来致命威胁,而美军巡洋舰则只能依靠舰炮,在对方大口径主炮轰击下明显不堪一击。随后的新奥尔良级虽然提升了装甲厚度和防御比重,但其装甲带宽度却依旧严重不足,以至于被讽刺为皮带装甲。

日美重巡单独较量的结果显然是日军占了便宜

妙高级作为日本首批条约型巡洋舰,不但配备了10门203毫米主炮,而且还配备了四座三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这一配置也是随后三种日军重巡洋舰的典型鱼雷武备),仅需5秒即可完成回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军重巡配备的93型氧气鱼雷具有威力大、射程远、航迹隐蔽的特点,这就使其攻击范围骤增乃至于远超英美同类,甚至足以在对方战列舰主炮有效命中距离上反向威胁对方。在防御方面,妙高级采用了大面积倾斜装甲带布局,虽然看似厚度优势有限,但对水线、水下部位以及舰体上方关键要害区域的防御效果十分出色,外加其装甲比例和总重远超过美军同类,所以日军重巡的生命力一样优势巨大。随后的高雄级又将装甲带厚度提升,并提升了火控装置;到了最上级诞生时,日军更是曾以偷梁换柱模式一度将其伪装成大型轻巡,最上级的装甲最大厚度不但增加到140毫米,且倾斜角大幅增加,连烟囱和炮塔中轴等部位也被极大强化,动力和弹药库的隔仓处理也得到巨大进步。从妙高级开始,日本重巡的装甲带都直接通过逐层递减的模式延伸到了水线以下,面对水下弹道的炮弹时,防御力同样可圈可点。此外,日本重巡还具有几乎不亚于早期雷达的各类光学测距仪、出色的机械齿轮弹道计算机和鱼雷发射指挥仪,其用于弹道指挥的水上飞机无论性能数量以及舰载布局,也都超过了美国同类。

战争中,日军重巡过半的沉没原因都是美军飞机所赐

在人员素质方面,日军同样具有优势,其魔鬼训练在战争前夕提高到每个月水兵只能休息2-3天,所有人清晨起床后就要面临强度极高的实战化各科目训练。美国海军的巡洋舰部队水兵虽然同样要接受十分严格的训练,但在强度上依旧不如。不同于战争中两国战列舰交手次数的稀少和条件不对等,两国重巡曾有过多次条件相对均衡情况下的交战,而日军重巡基本都获得了明显胜利。在爪哇海战中,日军重巡带领的部队相继击沉了英美等国五艘轻重巡洋舰,而自身仅一艘负伤;在北极圈内打响的科曼多尔海战中日军摩耶号和那智号两艘重巡更是打得美军盐湖城号一度彻底瘫痪,而自身损伤轻微,战斗中摩耶号有近200发炮弹距离目标的误差更是不超过50米,以至于美军惊叹其射击效率几乎超过自己的雷达火控。而日军重巡最出彩的则是1942年8月9日发生在所罗门的萨沃岛海战,此战日军高雄级鸟海号带领四艘吨位小火力差的老式重巡以及少量轻巡和驱逐舰一举在夜间突入美军锚地,并在30分钟内以精确猛烈的火炮鱼雷齐射击沉对方四艘重巡并重创另一艘,自身仅3艘轻伤,这次一边倒的战斗也被美军视为仅次于珍珠港事件的耻辱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海自神盾舰爱宕号,该舰同样秉承了当年重巡的名称

尽管曾取得不少可圈可点的战绩,但日军重巡却大多沦为殉葬炮灰。这18艘重巡中,仅有2艘是在水面战中损失(其中羽黑号是在负伤未修复时遭英军驱逐舰鱼雷围攻而沉没,而最老旧的古鹰号不但性能严重不足且陷入对方舰炮齐射围攻而沉没)。作为对比,日军重巡却有10艘被飞机击沉,4艘被潜艇击沉,这就说明太平洋战争已从双方早年间设想的单纬水面战发展为海空潜三位一体较量,而这一切都始于日本海军自己用航母编队袭击美军珍珠港舰队主力,导致美军迅速确立了航母为核心的全新海战思维,这无疑导致了日军各类专门强化水面战能力的武器几乎彻底失去了预定用途。具体到日军重巡自身,与其水面战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落后的防空武器以及防空火控系统,导致它们在遇到空袭时从强悍武士沦为待宰羔羊;而日军一直对反潜的忽略以及护航舰艇的不断损失,又给了美军潜艇可乘之机。所以,这些看似强悍的日本重巡最终在一次次非对称战斗中逐渐成为了美军飞机和潜艇的经验包。反观美军重巡,虽水面战性能平庸,但它们却通过强化防空火力,增设雷达以及巧妙的任务定位找到了自己在新时代海战中的地位,进而成为宏观意义上的最终胜利者。所以当年日军重巡的结局也说明任何武器的设计以及围绕该武器兵种的建设,绝不能只拘泥于其与同类武器PK的水平,而是应当放眼于不断变换的宏观战场大环境,找到一条类似万金油模式的适应者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