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错换人生”正式转接为“偷换风波”之后,“舆论吃瓜”所产生的信息泡沫远比具体案情的信息增量要汹涌的多。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说“错换人生”阶段,是以“郭家人”为首,“姚家人”为辅的共同维权的实践过程,那么“偷换风波”阶段已经彻底变成“姚家人”维权,“郭家人”防守的图景,而对于涉事医院层面来讲,即便还是风波的责任主体,但存在感已被“两家人”的撕扯完全淹没。

要知道,在“错换人生”阶段,“郭家人”的维权虽然也存在波折,但是比起“姚家人和姚策的家庭纷杂”,他(她)们总体上是被媒体舆论所眷顾的,而这般幸运直到“错换人生案”圆满结束后,也就彻底消失,转而掀起的是“舆论审判的反噬潮”。

而对于“姚家人”来讲,似乎才再次夺回舆论的主场,即便“这一次”依然被褒贬不一,但总体的舆论大盘貌似更倾向他(她)们一些。不过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即便“当事人们”还没有挖通真相的路径,作为舆论吃瓜者却已经提前画好地图,并且较早的就涉入审判的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逻辑关系被逐条地绑死,并且都能找到所谓的“因果勾连”。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所有的前提条件在没有被法理认证时,所谓的“因果勾连”只能进入假命题序列,可即便如此,挺此踩彼的方式依然并没有停止,而是随着“两家人”的隔空喊话持续泛滥。

这其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支持“姚家人”的人,往往会列出“郭家人”一堆是非,并且还看起来很“自洽”,可以做到无法辩驳的地步,而支持“郭家人”的人,同样也能列出“姚家人”的多宗罪,并且从人性利弊入手,也可将“姚家人”的嘴脸撕成八瓣。

总之,在“姚家人”和“郭家人”还没有撕扯明白的情况下,“舆论吃瓜”却已经快走向结案的倒计时,并且真要整理所谓“舆论吃瓜案情卷宗”,估计也会烧坏好几台电脑。不得不说,在“舆论审判”先行的新媒体时代,所谓围观不过是“顺便挺踩”。

在一定程度上,“挺此踩彼”的方式是舆论审判中较为普遍的存在,其中核心的问责工具就是道德和正义,道德负责行刑,正义负责竖旗,总之所到之处,必须血流成河才好。甚至,当具体的是非被逐步放大到极致时,当事人们的悲苦就会彻底被遮盖,就好像他(她)们是抽象的人,可以被无休止的消费,甚至速死。

并且我们经常会看到,自己畏步不前者逼迫别人冲锋,他(她)们不参与现实的反抗,却像督战队一样朝着无辜者举枪扫射,这似乎在浑水摸鱼的社交舆论中已是常态,虽然常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但是有多少漏网之鱼还在逍遥法外,也是无法估量的。

只可惜,当无序成为博眼球的手段,当无情成为无视悲苦的理由,当善意被蒙上进攻的弹头时,所有的道德和正义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只是他(她)们还不清楚的是,否定人性,其实就是否定融于社会的自己。

另外,在“吃瓜舆论”的范畴内,往往“中立”会被认为不表态,这导致“中立者”也会成为众矢之的。可事实上,体面的吃瓜就是要“中立”,当然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种冷漠的存在,而是能较为准确的感受“当事人们”的悲苦,以及人性异化的无限风景。

休谟认为,理性的作用是纯工具的,它教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包括“愤怒”,“欲望”,“自我满足”和“虚荣心”。言下之意,人类从来没有而且将来也不会真正被理性支配。于此纷争无限延续或是断断续续的发生,也就是现实的图景。

可回到个体的救赎,相对理性的存在似乎算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说到底,也就是真正的慈悲亦是对人对己的双向成全,既不无视他(她)人的痛苦,也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在这个境界的回响里,真希望“姚家人”和“郭家人”中有一个人能被点亮。

与此同时,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之为“后真相时代”,也就是舆论情绪在前,具体真相浮出在后,这导致“当事人们”要没有绝对的承受力和耐心,很容易在真相浮出前被舆论泡沫压垮。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姚家人”,还是“郭家人”应该都是感同身受的。

但是,就过往的经验来看,即便“挺此踩彼”的人也能猜准真相的答案,但未必就是智性的实践。因为在他(她)们的尺度里,人们能够不去作恶,并非因为理性,而是因为不那样做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这导致人性恶的理论就被推到无限可能。

只是,真要是以“人性无限恶的理论”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时,可能就算是道德的,正义的也会被利益绑定,而在这样的现实图景里,可能吃瓜的人并非是为吃瓜而吃瓜,而是为打脸而吃瓜,可这样的世界真是你我愿意看到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