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失踪了6年,现在有一个机会,只要你干掉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就能找回自己的孩子,你干还是不干?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强权专制的社会,权威一句话就能决定你的生死,你是向命运屈从,随波逐流,还是为了自由意志奋起反抗?

如果明知命运已被设定,你是任宿命裹挟还是秉持人定胜天的执念奋争到底?电影《刺杀小说家》抽丝剥茧,为你一一解开这些悬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一部过分鼓吹视效的电影,剧情叙事一定完逑。其实,说这话的人大多对这种类型片抱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自以为是。

就《刺杀小说家》而言,它沉浸式的视觉效果确实很牛,片方对这一特质的宣传并未言过其实。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它所带来的体验感绝对值回票价。然而,这样一部电影只在视效方面被人讨论无疑是可悲的。一部好电影,必然能在回味时让人感觉“有点东西”,它是种种优点的加和,《刺杀小说家》也不例外。

其一,演员演技。

雷佳音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位苦苦寻找失踪的女儿将近6年的父亲,无论是心系女儿安危的拳拳之心,还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去杀人时内心的挣扎,雷佳音对人物情绪的把控十分精准,极富感染力。

露天台球厅暴打人贩子那场戏,当他从人贩子口中得知,自己的女儿小橘子6年前就已经死了,雷佳音演绎出了教科书般的绝望和崩溃,令观众揪心不已。异世界里最终父女重逢,他跪在小橘子面前哽咽流泪,那种父女天性的流露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极富代入感。

嘶哑的声线,哭到浮肿的双眼是雷佳音在电影拍摄期间的常态,用他的话说“你在这个角色里呆三个月,有些东西是会长出来的。”影片中,当他含着眼泪唱出女儿的那首专属歌谣“小呀小橘子…”,无数观众为之流泪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称为“90后演技担当”的董子健,在这部电影中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现实世界里的小说家路空文,异世界里的弑神少年空文,其游刃有余的演绎令这两个角色增色不少。董子健擅长演小人物,影片中小说家的落魄、悲凉以及骨子里的执拗,弑神少年从最初的胆怯迷茫到后来的坚定无畏,都在他的眼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塑造角色难得的是有说服力又很松弛,董子健的表现令人惊喜,这个90后演员未来可期。

其实,董子健为了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从未拍过打戏的他提前三个月进组训练,从早6点训练到晚6点,训练期间体脂下降了7%,脸型都变尖了。

据路阳导演介绍,董子健在电影拍摄期间吃了很多苦。寒冬时节拍水下戏,室内温度只有3度,董子健在水里一泡就是一天。他在脚崴了的情况下,拍屋顶奔跑的戏份依然不用替身,自己咬着牙忍痛完成。一些丛林中追逐腾挪的镜头用的是真树木拍摄,董子健手上大大小小的擦伤就没断过。

看过一个花絮,董子健刚从威亚上放下来就对导演说:“我还能更好,再让我试几个能更好。”正是源于这份敬业和钻研,片中他饰演的这两个角色完成度都非常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剧情内涵。

剧情方面,《刺杀小说家》用双线交叉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现实世界和异世界的交错相融,镜头调度有条不紊,很多细节都力图做到了前后呼应,逻辑自洽。

异世界里的邪神赤发鬼对应的是现实世界中不择手段发迹的富豪李沐,二人的命运因小说家的一部小说发生了某种同生同死的勾连。异世界里赤发鬼手眼通天,掌人生死。现实世界里,李沐坐拥资源,为所欲为。现实中无力改变的现状在异世界(精神世界)中亦能得到完美逆转。

笔者很喜欢那种蛮荒蒙昧的世界里,弱冠少年凭一己之力与强权对抗的情节设定。不合理的秩序总要有人去挑战,去颠覆。不放弃期望,目标终有实现的一天。人们汲汲于斯,碌碌于斯,逐逐眈眈于斯,追求的不正是一种对命运的掌控感吗?

“烛龙升,白翰落,夺丹青,抢锦帛”这是赤发鬼下令攻陷白翰坊时,狂热的暴民们所喊的口号。影片也借小橘子之口,交代了白翰坊之所以能留到最后的原因:白翰坊有字画书籍,人们有精神追求,不那么容易被蒙蔽。精神家园的指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也和现实世界中关宁(雷佳音饰)提出的疑问遥相呼应:小说真的能改变现实世界吗?

相信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是的!宽泛地说,文学对于人类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精神,精神不死,人们就会追求不止。具体地说,废墟中屹立的白翰坊,不肯交付自由意志,不甘心被奴役的人们,就是最好的明证。

文学是现实的载体,影片中异世界的邪恶主宰赤发鬼被杀,现实世界中李沐被捕,即将接受法律的制裁。小说真的改变了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人纠结于双雪涛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差异,其实这种较劲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小说和电影压根儿没有可比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二者侧重和擅长的本就不同。

文字能给人的想象力以无限延展,电影却要将其变得具像。硬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对比,不公平,也毫无意义。再牛的导演也无法用镜头语言百分百还原小说中的意像,尤其这些意像还是经过读者一厢情愿主观臆想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和原著相符,不应成为评判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准绳。

其三,特效加持。

毋庸置疑,《刺杀小说家》是一部符合工业标准的视效大片。它不光是3D格式,而且是用3D去讲述故事,甚至影片中有一些镜头是专门为3D设计的,沉浸式的观影效果震撼美妙,为悬疑奇幻的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的视效氛围很东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古老的华夏文明,你甚至不用担心,未来泡菜国会无中生有说这部电影的特效是外包给他们国家做的(我呸!),他们压根儿做不出来。赤发鬼活脱脱就是《山海经》中走出来的毁天灭地的妖魔,看看那兽首护腹,骨骼铠甲,图腾蔽膝,不愧是最有魅力的反派人物。

可能有人还不知道,《刺杀小说家》的特效量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七八百人满负荷运转做视效,耗时将近3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部电影也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去完整地使用面部捕捉和动作捕捉去虚拟拍摄,虚实结合地拍摄,并且用这样的流程去构建数字角色。

它是虚拟与现实的碰撞,董子健经常在棚内拍完看回放:“噢,我明白了,我和对手的比例关系是这样的,我应该这么和他说话。”类似的探索不胜枚举。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妖魔”特效呢?我就说一个细节:赤发鬼有40万根头发,全身毛孔超过94.8万个,它动嘴说话时嘴部的缝隙会产生脸部肌肉的联动,毛孔会随着肌肉的拉伸去活动,这样的邪神就问你酷不酷?

如此伟大的尝试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视效公司做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吗?很期待国外引进这部片子,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刺杀小说家》会带去新一轮的文化输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需要借由这样的作品更加快速地完成工业化以及市场化。

主创用心,演技在线,视效一流,服化道考究,这样的电影还有人给打那么低的分数,请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所谓的好与不好,无非就是电影合不合自己的胃口。

这样一部诚意满满的电影,就好像路阳导演请客吃饭,人家用心款待你,拿出了家里最珍贵的食材,使出了看家的本领,费时费力给你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而你往那儿一坐,甩开腮帮子一通大嚼特嚼,吃完把嘴一抹,“什么TM破饭,和我期待的不一样!”你说你亏心不亏心?

不管怎么说,《刺杀小说家》值得肯定,中国电影的这种探索和尝试值得鼓励,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