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嫦娥工程”、“天问一号”等探月工程的成功推进体现了中国深空探测正迅猛发展。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在迈向行星科学强国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一条中国行星科学的建设之路必不可少。而南京大学作为承担着培养中国行星科学人才的高校之一,为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贡献出了南大力量。

2019年7月2日,南京大学作为研究成员之一,与其他27家单位联合发起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几乎汇集了中国行星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甚至被媒体成为“宇宙最强高校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一年前,“嫦娥之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发出感叹:“新一轮探月潮,但我国高校对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几乎一片空白。”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应时而立地球与行星科学系,为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加快中国行星科学建设之路的脚步,这正是南大作为一座百年学府的担当。2017年12月27日,南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成立揭牌仪式在仙林校区朱共山楼举行。依托南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学院将建立专门的行星科学研究平台以推动学院行星科学的发展,为南大的双一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4年时间过去,南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步履不停,人才培养卓有成效。根据南京大学发布的《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2020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毕业生签约率69%,升学率25.76%,出国率5.24%,总体就业率达到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成立时间虽短,但一直以来南大在深空探测中的贡献却不容忽视。从南京大学天文系以刘林教授领衔的团队一直承担着我国航天器轨道力学研究工作,无论是在“嫦娥一号”轨道精度的确认,还是“嫦娥三号”奔月,都有刘林为飞行轨道定位做参谋的身影;90后测控工程师陈虹宇毕业于南京大学,在此次“嫦娥四号”奔月工程中,他担任该测控站的调度指挥员;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有约十位南大人直接参与到天问一号任务中……

从奔月工程到火星探测,浩瀚的宇宙中都闪烁着南大智慧,背后的工作里都少不了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的身影。

不仅助力祖国的深空探测发展前行,南大更是将名字“挂在”了浩瀚苍穹之中,成为获得小行星命名最多的高校之一,让宇宙中十余颗小行星都闪耀着南大及南大人的名字!

据不完全统计,经国际小行星中心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的已有“戴文赛星”、“曲钦岳星”、“苏定强星”、“方成星”、“孙义燧星”、“陆埮星”、“冯端星”、“闵乃本星”、“黎介寿星”、“吴良镛星”、“张存浩星”、“傅海星”等,他们在天文、医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南大人。此外,“南京大学星”、“南大仙林星”是2颗以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我国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深空探测发展已有明确的规划和路线图。在月球及以远的深空探测中,嫦娥工程四期正在实施,“天问一号”迈出了火星自主探测的第一步,接下来将探测小行星、执行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探测木星及其卫星(太阳系的巨行星带),未来还要探测太阳系边界。

当前,深空探测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前沿、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结合的产物,推动行星科学研究发展既是机遇也是使命。我国行星科学研究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欢迎更多有着太空梦的年轻人来到南大,加入行星科学学习的队伍之中,为实现科学报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宇宙星空中也能有那颗属于你的星星!

素材来源: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