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我们总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这是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恩怨。

除此以外,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也有一段恩怨。在《演义》中,诸葛亮是完胜司马懿的,更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经典案例。

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就此在我们心中形成一种定势,谁要是说他的不是定要遭到大家的口诛笔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我非常清楚,但作为一个骨灰级的三国迷,有些东西我不吐又不快,不是我想哗众取宠,我只想将我心中了解的三国真实地呈现给大家,绝对不会影响我对诸葛亮的喜爱,相反,通过多视角,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在现实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胜一筹?这是我接下来要阐述的。

看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数次“过招”,不光是军事,还有身世,不禁让人想起他和周瑜的那句话:“既生诸葛,何生司马?”

是啊?诸葛亮为什么要碰上司马懿呢?不然,三国的结局或许还真难看透。

一起来看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几次“斗法”:

1、出山

出山并不是两人的正面交锋,但从出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距。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的不错,但和司马懿比起来,他的这个三顾茅庐就不怎么值钱了。

面对中原霸主曹操的邀请,司马懿装病不出,而刘备只不过是荆州的一个小小座上客。

最后在曹操的软硬兼施下,司马懿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加入了曹操阵营,由此可见河内司马家的调性有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身世不能说明问题,且看两人的正面交锋。

2、军事竞赛

两人有多次正面交锋,从结局看:诸葛亮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司马懿也没有吃多大亏。

第一次北伐,司马懿超乎诸葛亮的想象,拔掉了上庸孟达这颗钉子,导致蜀汉的战略优势一下子荡然全无(街亭之战是张郃的功劳)。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扼守险要、固守不出,让诸葛亮无隙可乘、空手而回(张郃中伏是咎由自取)。

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故技重施,将诸葛亮限制在五丈原,武侯含恨而终。

从交锋上看,诸葛亮占据主动,且取得了一些小胜;但从大战略看,诸葛亮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反而越打越没底。

3、心理战

从心理上看,两人都是顶尖高手,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诸葛亮不敢用险,就在于他知道司马懿也会想到这一点,这样就失去了用险的价值,孟达就是个教训。有了这次教训,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谋”等就更难被诸葛亮实施了。

高手过招,有时候就得靠“奇”,身在曹魏的司马懿无疑占尽了先天优势,诸葛亮要战胜他必须出奇招,然而,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个等量级,所以,我们只能遗憾:既生诸葛,何生司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诸葛亮最后还是展现了名帅风采,在他死后,其设计的退军方案硬是没让司马懿找到一丝可乘之机,由此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

那么,问题来了:两人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要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把两人的位置互换一下。

这样,是不是就豁然开朗?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风格,请顺手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