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我国一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的故事很多都是来自真实的历史,也有不少是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基础杜撰或改编,以求达到教化和娱乐世人的效果。各个剧种的《铡美案》或《秦香莲》讲的是宋朝包拯的故事,不仅从正面刻画了包拯的铁面无私,也从侧面抨击了那些忘恩负义,只为荣华富贵的人终究没有好下场。而陈世美作为该剧之中的主要人物,为什么到死都不认秦香莲呢?

秦香莲与陈世美的恩怨情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故事讲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是戏剧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诞生于明朝的《包公案》,其中主角也不叫陈世美和秦香莲,故事也略有不同。到了清朝的《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中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之后更是被改编为戏曲广为流传。关于陈世美的原型,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为人们熟知的是清朝进士陈年谷。陈年谷,又名陈熟美,妻子秦馨莲,他是一位清正廉明、颇有作为的官员,当时两位同窗向他求官不成,便怀恨在心,将故事中原本的名字改为陈世美和秦香莲,以戏剧恶意中伤陈年谷。

不过,虽然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但包拯等历史形象人物的确存在于历史之中,根据戏剧,我们亦可分析陈世美的想法。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从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先秦时代大多采用的是世袭制度,就是一个人做官掌权,他的子孙后代都是做官掌权,这样的制度刚开始还行,可是越到后面就会越腐败,直到隋唐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而陈世美和秦香莲所处的宋朝就是一个科举制度十分完善的时期,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人最幸福也是最多的时代。当时的陈世美家里世代务农,但是他的父亲母亲却不想他一辈子呆着这里种田地,总想着让他出人头地。所以从小送他上学读书,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中举,光宗耀祖。

中国古代人读书的周期是十分长的,有的读书人到了五六十岁还在考科举,有的才华横溢的则是十几岁就高中了,这种在当时被称为神童。陈世美的父母在他成人的时候为他娶了一房媳妇,是为了防止万一赶赴京城考试的时候,过度耽误或者出了意外,就使得他们陈家绝后,要知道,古代士子赶考都是从本地走路出发前往京城,路途遥远,有的时候走路就要几个月,因为中国土地实在太过广袤了。

评剧《秦香莲》,小白玉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剧《秦香莲》中有一段著名的唱段《琵琶词》,描述了秦香莲和陈世美成亲后的生活:自幼儿配夫陈世美……我们二人成亲整十年。他进京赶考三年不回家转,撇下了老小度日艰难;不幸家乡遭荒旱,粮米歉收少吃无穿。头一年不分昼夜织布纺线,抚养着老小少受饥寒。第二年哪,依然是粒米未见,织布纺线都无有本钱;那东邻西舍全然都借遍,卖了纺车又卖衣衫。儿女们终朝每日把他的爹爹盼,二爹娘想儿想得眼泪哭干!第三年寸草不出土干地裂,家家逃难往外搬;我们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连一根野菜都无处去剜。草堂上饿死了我的公爹婆母……我剪青丝换芦席尸葬荒山。带领儿女把夫寻找,一路上挨门讨饭我们受尽艰难。……

而陈世美却因为高中状元,被公主看中选为驸马,要知道,历朝历代都有这种习俗,在科举榜下定婚事,这是许多世家大族为了延续家族富贵拉拢人才的一种办法。而这些新科举子也需要背后势力来帮助自己走捷径。当时的陈世美就是这样,他为了跟公主结合,隐瞒婚姻状况,又不惜杀掉原配,后来此事被包拯知道,收集证据之后将其处死。

陈世美死不认罪的多重原因

京剧《铡美案》

首先,陈世美当时要娶的是公主,他背后站着的是皇家势力,当时的陈世美天真的以为包拯不敢处死自己,特别是他和公主商议之后,找来了太后求情,他认为包拯会就此揭过,放自己一马,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包拯真是一个讲法律而不顾人情的人。

其次,陈世美以为能够杀人灭口所以死不认罪。在宋朝审核犯人的原则都是最后定刑的时候才一一宣布证据和调查过程。陈世美在高中之后不久,秦香莲母子三人找上门,他害怕公主知道他欺骗,便派遣杀手韩琪暗杀秦香莲母子,只要秦香莲母子一死,此事便死无对证,因此他不愿认秦香莲这个他眼中的“死人”。

京剧《铡美案》,张君秋、裘盛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以为韩琪得逞的时候,却未想到是韩琪不忍下手而选择自杀了,后来包拯收集齐全证据之后,证人的出场惊呆了他,但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反悔了,在包拯手里,无论贫穷富贵,地位高低,法律都是无情的。

秦腔《杀miao》

最后,陈世美自知死之将至,不愿反悔。在现实生活之中,总有一些人就是打死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的,当时的陈世美也是如出一辙。他看到证据和证人出场的时候,反抗的心就已经死了,但是他不愿意反悔,因为后悔也难逃一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是没有和秦香莲母子相认,一来是自己内心不甘,二来恐怕也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