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人,是靠钻研技巧写出好诗的;有些诗人,则是靠灵感悟出好诗的。

前者的作品里不乏精品,比如很多苦吟诗人的作品。当年贾岛写完一首诗后,硬是感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着实是令人心疼得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者的作品里也常有妙作,但灵感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很难把握,有些人的灵感一辈子就只出现了那么一次。比如写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志南和尚,只因散步时一时有感,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绝句》,但他一辈子真的只有这一首流传至今。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这位大诗人齐己,按道理来说也应该是属于后者。作为一代诗僧,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靠一时灵感悟出来的。但他却比志南高产得多,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他的800多首作品,在唐代知名诗人中他的数量位居第5。更难得的是,他的诗作整体水平都极高,每一首拿出来都算是精品,比如本期要说的这首《扫地》。

这首诗是齐己刚入寺庙不久后所写。齐己本生活在大伪山下,家境贫寒,后被山上的慧寂大师看中,收为徒。刚上山的齐己还有些顽皮,没少给师父惹事,于是师父为了让他静心,便罚他天天扫地。谁知他悟性极高,在扫地时看一群蚂蚁,竟悟出了首绝妙禅诗。全诗短短几句,却有趣更有水平,流传千年。让我们来品一品:

《扫地》
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似主人心。
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首禅诗,这首作品既是写景、叙事,也是在讲诗人对世事的感悟。全诗通篇无一生僻字,读来也是朗朗上口,但却别具一格。

前两句写的是自己扫地的经历,“扫复洒”说明对扫地这件事,他是很认真的。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不容纤物侵”。在这两句里,诗人其实还是很执着的。看似是在扫地,其实他扫的是内心的凡尘。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门前的来客提问:来客是否和屋主人一样,内心如此纯净呢?

五、六两句,则开始描写地面的景物。天天扫地,对于蚂蚁的变化他很清楚,他发现蚂蚁越来越少了。但远地上的青苔,却依然在那里,一点儿也没变少。这两句其实在讨论一个变与不变的问题,这是禅学中关于“定”的讨论。心定了,外界的一切都影响不了他,那扫不扫凡尘又有什么关系呢?到这里,其实诗人已经不再有执念了。

最后两句是笔者最喜欢的部分,诗人抬头看门前,只见一条小路通向远处稀疏的山林。这条小路通往的,应该就是诗人心中的那份宁静。

纵观这首诗,通篇充满了禅意。从用字来看,叠字、数量词都用得恰到好处。而“光”、“深”、“疏”、“深”等形容词,也用得很地道,整个写景画面感极强。在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机灵的小僧,边扫地边思考的样子。

最厉害的是,这首诗充满着灵动、自然的意境之美。诗人把写景、叙述和禅意,都完美地融合到这几十个字里,在光与亮的搭配和布局下,充满着美感。年轻的诗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是很难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己之所以能成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很大原因就在于其本身是非常有悟性的,这也是后来其能名扬天下的根本原因。像这类作品还有很多,大家若是有兴趣可以找他的诗集来读一读,相信会对禅诗有更深的理解。这首作品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