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向联合国提交了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自愿陈述报告(VLR),联合国网站首次登出了中国城市提交的地方自愿陈述报告。

其中,天河猎德大桥试点开展桥下空间微改造作为可供借鉴经验被写入报告当中。南方都市报近年来大力发展新服务力,广泛开展公众参与活动,深度参与推动广州桥下空间微改造,为打造“精品广州”贡献了智库媒体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告截图。来源于联合国官网。

不设门槛发起公众参与

作为城市的“灰空间”,桥下空间以往都是被忽视的存在。在2017年,天河区的桥下空间成为市民关注焦点。为了对标国际城市,匹配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实现桥下空间运营的精细化、品质化,当时,广州市天河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简称“天河区住建局”)对外宣布,要对天河区核心片区58座市政桥梁的桥下空间进行“微改造”。

为了让“微改造”更接地气,2017年的11月,南方都市报联合天河区住建局发起“桥下空间,你我共建”天河区桥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案有奖征集活动,不设门槛,不限专业,就桥下空间的“微改造”问计于民,要让桥下空间变得“好看好用好管”。

2017年11月,南方都市报联合天河区住建局发起“桥下空间,你我共建”天河区桥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案有奖征集活动。

征集期间,南方都市报还结合问卷调查、城市实验和大师工作坊等活动,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不到一个月时间征集到近700份公众意见建言。经过初选、专家评审以及公众投票,活动最终评选出8个优秀案例,不少好点子都被设计单位融入到改造方案当中。

公众意见为设计方打开思路

临江大道边上猎德桥底是天河区首批纳入改造计划的桥下空间。改造后变身为充满活力的龙舟文化公园,成为不少市民的日常消遣的好去处。在报告中,此处微改造成为了广州通过精细化、品质化建设,为市民创造包容、优质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猎德大桥底经过微改造后变成龙舟文化公园,好走好玩,成为市民打卡地。

负责设计改造方案的设计师、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主创设计师罗友斌,将所有的意见方案看了好几遍,点赞说:“虽然征集来的公众意见建议并不是所有都具有可落地可操作性,但这些意见真实具体,而且有参考价值。如果不是借助媒体的力量,我们可能还是没有办法真正打开思路,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设计上面。”罗友斌表示,正是大量的公众意见和优秀的设计方案,激发了设计单位的创意和灵感。

在征集活动中获评优秀案例的作者邝子颖从事建筑设计,他表示,“平日我们工作是‘在直升飞机上面做设计’,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巨大距离感。这次活动,我们可以让使用者真真实实地参与到我们的设计里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微观、更接地气地去回应社区里的一些需求。”

南方都市报通过公众参与活动广纳民意民智,推动桥下空间微改造,充分体现出媒体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推动作用,这也作为典型案例助力南方都市报《广州城市治理榜》拿下了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殊荣,获得全国评审专家一致好评。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