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醍醐灌顶的好书、也是比尔盖茨年度推荐书单之一——《准备(Prepared)》。

讲的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选的“全美最优秀高中”的教育故事,虽然是高中,但无论咱的娃现在几岁,读到这本,我相信都会又感动、又鼓舞:

因为这个高中,完全不挑“生源”、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入学时哪怕孩子贫困、基础成绩差、甚至家里有黑帮、吸毒背景,也都收;

这个高中,也没有多鼎力的师资和财力,老师们从不“催促”孩子学习、交作业、刷题……

但就是这么个环境,通过唤醒孩子的自主、内驱力,实现了一个充满看见和人文关怀的“小生态”,这个学校全部的毕业生,竟然都达到了四年制大学的录取标准(全美平均水平才只有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当中好多教育理念、执行方法、老师家长的角色定位,都值得学习,其中就包括了现在非常受欢迎的PBL项目学习制,咱以前也分享了不少:

这个风靡国外的PBL教学法,原来在家也能跟孩子玩!

我今天想分享其中一个我个人很感动的“小点”——关于“夸”孩子,可能咱做得远远还不够。

尤其是在孩子“做得还不够好”的时候,这个学校的老师,也真的是夸出花花、夸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哈哈,可不是画饼和盲目虚空那种夸,首先,咱得知道,往什么方向夸。

这个学校的老师,每天都会和学生们强调这5个特征: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适时求助,并告诉孩子们,“这是自主学习者的5个显著特征之一。”

老师们不会事无巨细地教,而是鼓励学生们自己设定目标、组成小组、综合各个科目所学去钻研,老师呢,则更多是起到指导和鼓励的作用。

比如有次有个对话,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复盘”,问问他们最近1小时自主学习的进度。

学生A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学习目标。

老师回应道,“那感觉确实不大好,不过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嗯,我的目标是掌握细胞的知识,但我事先完全不了解这块内容,我不知道它居然那么复杂……当我进行学习评估测试时,我发现自己一无所知,我有些沮丧,我知道这个小时是没戏了,所以我就懈怠了。”这个学生说。

“你很诚实,这很好,那么,过去的60分钟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东西是你可以在下一个小时继续学习并取得进步的?”老师继续问。

“我想我浪费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知道自己完成不了,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其实该及时修改我的目标的,或许这样一来,我会更有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嗯”,老师继续说,“你是应该那样做的,但发现自己完成不了任务,成了你的心理障碍。你刚才说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理应更加积极地去面对这一困境

与其承认自己无法达成目标、然后松懈下来,不如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定义自己的目标,并全力以赴。”

接下来的这句,是让我最动容的,老师说:

你表现出了自主学习者五大特征中的两个——随机应变和直面挫折。”然后老师接着问其他同学,“还有谁在上一个小时里展现了其余3种特征?”

这时无论其他的学生完成得如何,他们都会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做到”的那部分并因此被深深鼓舞:

比如B女生说,班上另外一个同学“问了我一个工业革命的非常具体的问题,他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很透彻,只是不太明白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我认为这就是适时求助。”

C男生鼓励自己,“我今天表现出了‘寻求挑战’的特征。因为我讨厌数学,我的数学成绩也很糟,但我们正在做的课题项目很有趣,我需要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今天从数学开始,这是我的第一个目标。”

短短几分钟,学生们不管前面遇到多少挫败,他们都及时发现了问题、同时肯定了自己。

这些话日积月累,孩子会相信这些能力是重要的、而且认可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其实对咱们低龄点儿的孩子,就更有启发了。

相比正向鼓励,我们生活中,好像更容易变成“批评家”:

学个东西没几天不学了——“没耐心、不坚持”;

玩个桌游做个游戏输了、卡壳了——“抗挫力差,不禁输”;

和同伴、兄弟姐妹闹别扭了——“脾气大、小气”……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个班抽取了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半年之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个学校,发现这18个学生长进很大,进步全都超过了一般的学生,后来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它说明了,“我们看见什么、期待什么,就更容易发生什么。”

其实孩子每一个不够可爱的瞬间、每一件虎头蛇尾的事情里,用心挖掘,都还是能看到“闪光点”的,关键是,咱愿不愿意去及时看见、表达这部分。

而越是去看见、表达,这些好的特质,就越会被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该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夸呢?

我觉得我们可以去像《准备》这本书里提到自主学习者的5个特征(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适时求助)那样,在不同的场景、维度下,去准备多一些在现在和未来社会都会很重要的“特质”词儿,比如:

专注、抗挫力、友好、协调能力、思考能力、平常心、共情力、逻辑思维力、创新力、灵活性、深度放松的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抓住一切机会,不管是孩子做得好的当下、还是做得不好过后复盘、日常复盘“做得好的事”,都去表达对孩子的一份“赞许”和“看见”,“你很专注”、“我看到你正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咱们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比如:

多夸“细节”、多夸努力、多表达信任和感谢……

但我今天更想说的,是我觉得可能更本质、也是能不能给出这些鼓励、夸赞、正向反馈的“前提”,就是——

我们是否从内心里相信,孩子身上是有这些善良的美好的特质的——哪怕在他们犯错、发脾气、做了很坏的事情的当下。不然有再多的技巧,也很难真的去“赋能”孩子。

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一个NLP创始人之一Robert Dilts的故事:

他儿子很小的时候,有次和妹妹生气,变得非常有攻击性,还打妹妹、把妹妹推倒在地,弄得她大哭。

但Robert没有马上制止、批评哥哥,而是决定去“探索这件事的正面意图”。

他问儿子:“把你妹妹推倒,你想要什么呢?你这样做是要干什么呢?” 儿子生气地回应,“我就是想弄疼她。”

Robert还是没有着急去说教、贴标签“啊,你真是个坏孩子,你不应该这么做”,而是问道,“你弄疼她又是想干什么呢?”

“我在报复她,我在报复。”

“那你报复她又是想干什么呢?为什么要报复?”

“那样就公平了。她拿走了我的玩具,我就报复她。”

“啊,公平——那是很重要的东西。那是我真的想让你人生中一定要拥有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找一找获得公平的办法。你如何能像动用双手(打人)一样,来用言辞获得公平?公平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公平又是种什么感觉?”

每次看到这段话,我都会特别感动,难得有这么伟大和无条件的爱,能穿透这些“不当行为”,去挖掘到孩子内在人性中也许自己都不知道的非常独特、闪光、值得被珍惜的一面。

而我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心理学探索中,感受过这种珍贵的“看见”,就是哪怕你自己都讨厌自己、不那么去正向解释的部分,但总有真正慈悲、像一束光一样的老师,能够去看见当中的美好,然后这部分的负能量,就会被不断转化、赋能,真的变成了一束光……

《准备》这本书最珍贵的,也在于此,它不是用方法去套路孩子、或是浮于表面的夸赞、鼓励,而是真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的、值得的。

希望我们自己,也能成为孩子的那束光❤

—END—

作者: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