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想写一篇批‬《亮剑3之‬雷霆战将》的影评,而且连标题都起好了——“打鬼子打到《亮剑3》,土豪到缴获150毫米大炮,住西式花园洋房”。结果,这部剧被人民日报给批得体无完肤,下架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笔者能做的,也就是把一段网友对这部剧的精妙调侃抄录在此,供读者了解它最大的特点:

“我就这么跟你说吧,我刚接手新一团的时候,部队发型乱,缺少护发经验;最重要的是缺少发胶,咖喱水全团不到十瓶,焗油一瓶都没有,发胶还是老牌的发蜡,就这样,两个人还分不到一瓶发胶。我去找旅长要,你猜旅长怎么说?旅长说要发胶没有,要命一条,你李云龙看我脑袋值多少发胶?就砍了去换发胶!想要发蜡,自己想办法去,你有能耐当团长就想办法去弄发蜡,少拿这些屁事来烦我!得,我等的就是这句话。就这样,一年后,新一团什么都有了,沙贝龙,SYOSS,海飞丝,吹风机,焗油机,烫发机,还有几个漂亮的洗头妹!没有这些,我敢跟坂田联队硬碰硬的PK发型?做梦去吧!”

针对这些无厘头的抗日神剧,最精准的评价,莫过于有人说“没有一个鬼子可以活着离开横店”。而让人感到自卑的是,有国人从日本回来,在某篇文章的末尾留言,说日本官方和影视机构,有意引进了一批抗日神剧,作为丑化中国和反华宣传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玻羊车界”对于这位国人留言的真伪,很难判断,因为没有去过日本。但是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位日本人,就像编写中国的56个民族史那样严肃认真,给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做了个汇编剪辑。然后有日本国民看了他这本书,评价说“好想看一看(抗日神剧)哦”!估计是日本官方和影视工作者听到了他的心声,满足了愿望......

平心而论,在国内,我们怎么创作影视作品,如何写艺历史,毕竟是“家里”的事。国防上有百万雄兵、两艘航母、上百艘的战舰、几万辆坦克、数千架飞机,在守护着我们的边防线和寸刻安宁。可是被人家看不起,投来鄙夷的目光,不知那些日夜兼程在创作抗日神剧的影视人,作何感想?

关于国内抗日神剧影视创作的话题,就谈到这里,也到了话锋一转,开启宝莱坞模式的时候了。在国内各影评痛批抗日神剧之余,意外发现宝莱坞新近的一些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也不全都像《摔跤吧爸爸》那样既赚眼球,又赚外块;也可以拿来说道说道,就比如最近由宝莱坞拍摄的《加勒万河谷》这部电影。让国内的影视工作者和影评人终于拿到了少有的“上帝视角”感,可以对别人的作品品头论足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勒万河谷》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型,是发生在今年6月份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史实来说,在这场当代冷兵器对决中,印军吃了大亏。那么,印军为什么会在这起事件中吃亏呢?宝莱坞的导演在《加勒万河谷》一片中给出了一种答案:人多的永远欺负人少的!虽然宝莱坞导演持这样的观点,但是该片‬的叙事和剧情,却截然相反。说你人多,喜欢用“人海战术”,那是为了突出印军士兵的英勇和以一当十。因此愣是把这部片子拍成了印版的《斯巴达300勇士》......

而且,该片还邀请印度“国民级”明星“阿贾耶·德乌”担任主演。在影片中,不仅说我方占据人多优势,还持有棍棒,而印军士兵却赤手空拳。结果呢,不知哪位印军‬官兵突然神灵附体,硬是靠一人之力,不仅大败我方,还生擒了军官......

话题讲到这里,更是回归宝莱坞模式了。首先,我方军官被擒,士兵们却在一边看着无动于衷,这明显是以他们的种姓和阶级制度在思考问题嘛;其次,身在内陆高原,我方却穿着蓝白相间的美式数字迷彩服,而且长官还留起了大长胡子......

当然,这部《加勒万河谷》算不上宝莱坞拍摄的第一部涉及我国的神剧。自1963年拍摄了《血腥的拉达克》,1964年拍摄了《严峻的现实》,2018年还拍摄了电影《帕尔坦》,以及堪称印版神剧巅峰之作的《乔金德·辛格上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到这里,身为文章作者,也想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艺谋导演在拍摄《金陵十三钗》时,曾聘请日本的化妆道具师来负责该剧中日军的军服道具。因此,《金陵十三钗》也是近年来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中,对日军形象描写比较严谨的一部作品……

从这个角度讲,形成今天这样“日本的影视工作者看不上中国的,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又看不上印度的战争片”的局面根源,在于“严谨”二字。古人云,“不要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恶小而为之”——有美国媒体,曾街访路人,问“珍珠港谁炸的?”有人回“不是我干的”——美国人自己敢这么回答,日本则人不敢,因为他们已经被美国人给打的彻底趴下了——这其中的味道,留待各位读者自己慢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