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编舟记》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

在自己被电影感动得稀里哗啦之后,却看一篇影评说这片子多庸俗多套路,你难免会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于是会有人说,“我在乎的是自己看电影时最真实的感受,别人的诠释不重要。”

诸如此类的说法有很多,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我们经常会推崇一种本己的、第一现场的、前概念前理论的、感官式的阅读体验。不少作者也有类似的主张:创作不是一个受理论指导的、刻意规划严密执行的过程,而是天才的直接流露;作品拒绝阐释,只欢迎相似的心灵共情。

甚至在不那么主观的文科理论领域,也常常有人主张不要去看后人的解释,要绕开二手文献,直面经典,让自己的心灵与大师的心灵赤裸裸地相逢。

这些说法可能在经过恰当解释后会有那么一丁点道理,但总体来说都挺幼稚的。我们真的有一颗独立于既有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解释传统……的心灵吗?看影评、看书评、看二手文献真的只会把我们和作品阻隔开来吗?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历史脉络的塑造物,理论、思想史、文化研究等等都是在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文化构成,检讨其合理性。妄图让自己的心灵赤裸裸面对文本事实上只是在放任那些未经反思的文化成分支配自己的心灵,进而以一种未经反思的幼稚状态去面对文本。

当然,确实有很多很糟糕的影评、书评、文化研究,对文本缺乏耐心和感受力,只想找个对象操弄下理论的大刀,或宣泄下自己的情绪。但这不构成我们拒绝聆听他人解读的充分理由。毕竟还是有那么多好的解读,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理解自己,拓宽、加深、细化自己的思想世界。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主张直接体验,多半是因为这么做既轻松,又没有被他人否定的风险。毕竟,否定自己的智力和品味是最让人难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