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印象研习社」栏目的第五十七期。在这里,印小象会定期与大家分享来自效率达人的印象笔记使用技巧、高效锦囊、应用案例,也期待更多象亲在这里分享你的独门秘籍。

今天的分享来自象亲@缠剑出鞘,《 与印象笔记结合的超级读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言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平时书似乎读了不少,甚至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读了好几遍,似乎是掌握了,可一旦要提笔写点东西的时候, 却怎么也写不出几个字。

接下来情形是手指触摸着键盘,在字母键和删除键之间反复按下升起,对着电脑屏幕脸都发油了,还是没有写出一个完整的段落。

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看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和读书笔记的书籍和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读书的过程中,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正确,无法把读到的重要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在关键的时候能迅速地提取出来。如果你能把平时读到的重要内容进行有效存储,并能随时能迅速地把存储的知识提取出来,那你写文章就肯定没有难度了。

这就像一个厨艺一般的厨师,如果你能给他准备充足的食材,他也能做出一桌至少看起来不算差的菜肴。

总结起来就是两条:

1.注重平时的素材收集。

2.储备的资料如何在需要时能被快速定位查询。

接下来就围绕着这两点进行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素材收集

要能写出一篇看起来不差的文章,平时资料的储备是最重要的,只有弹药准备充足了,从有东西可写,否则就是无米之炊,谈创作就是扯淡。

李敖先生是一个很博学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知识管理狂人。李敖先生每读一本书,都会把书裁掉,把书中有用的知识收藏到分类好的文件夹中。他的分类文件夹分得特别细,有多达几千个类别。看似很无聊的做法,但李敖先生看到有用知识时并没有凭借记忆去保存它们,而是用这种裁剪,分类,保存的方法,把它们按照自己的逻辑融入到 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不断升级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

李敖在一个专访中这样说: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细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李敖说:“自己的书柜中有很多盒子,分别存储不同领域的信息。在读书看报的时候,如果看到比较精彩的句子或灵感,会将这些内容剪下来,放在这个盒子里,当作自己的资料库。无论读书或看报都能把这里面的精华保存下来,时间久了,素材就会越来越多,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意。”

▲李敖的书房

在许多人眼中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的钱钟书先生,其实也是一个读书做笔记的狂人。钱钟书先生好读书,但他更热衷于做笔记,他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曾说:一本书读完一遍,再读第二遍时,总会发现有很多疏忽。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书中最精彩的句子。钱钟书先生一生的笔记多达十万张,木箱、纸箱、铁箱、麻袋、枕套等都曾是他读书笔记的藏身之所。

▲钱钟书《围城》

台湾创意文案天后李欣频在谈到如何迅速出书时,也提到了十分类似的方法。她写几本书,就会准备几个大盒子。平时会随手携带记事本,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欣赏艺术表演,只要脑子里有相应的想法,就会随时记录下来,等回到家的时候,她会把记下来的纸放在相对应的盒子中,大脑里的各种想法就会从脑袋里转移到了纸上,当盒子满的时候,也就是开始着手整理书籍的时候了。她会把盒子里所有的纸条取出来,然后进行整理,再根据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所以写书的过程也就变得非常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欣频

大师门都如此重视平时素材的收集,作为文笔一般的我们是不是更要重视素材的收集?如果你做到这一点,那你就有弹药可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脑袋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想不起来。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你能随时随地快速地把储存的资料调取出来,为你所用。

快速定位查询

写作本身可以看作是素材收集、提取素材、组合素材的一个过程,有了前面的素材收集,接下来一个关键就是:储备的素材如何在需要时能被快速定位查询?

储备的资料想随时随地快速的进行调用,用传统的纸笔工具是肯定不行的,你不可能每次出门带着一大推的书和笔记本出门,所以我们需要一款好用的工具来收集这些资料,并能随时随地进行查询,这里我推荐印象笔记。

文字如果存储在硬盘里,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一个TXT文本文件或Word文档。同时,当你需要阅读这些文字时,你必须打开这些文件。使用印象笔记存储文字,可以直接保存在笔记中,笔记里可以保存文字,也可以保存图片和超链接,不需要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可以直接存储在笔记里。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丰富,有纸质书、电子书、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知乎……这些信息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同时,这些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如果不进行汇总、整理,这些信息是没用的,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只有被加工过的信息经过组织后才可以被称为知识,而只有当知识被用到时,才可以变成人的智慧。没有被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有办法被利用的,没有办法被利用的信息是没有价值及储存意义的。存储不等于掌握,存储在电脑里的这些资料,如果没有被我们学习、内化、应用,那只能叫作信息而不是知识。只有这些信息能够被我们应用,才能真正称得上知识。

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散在各处的零散信息都汇总到印象笔记,为每一条笔记命名、分类和打上标签。让这些笔记,增加了另一维度的属性,即“战略储备”的信息,也可以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被使用。

可以试想一下,哪怕是李敖这样的大师,离开他的书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想他也肯定创作不出好东西,因为他平时收集的素材全部是用最传统的方式——纸和笔进行收集整理的,而他收集的所有素材都放在他的个人资料室里,他每次进行创作的时候,都需要到资料室翻阅相关资料。离开了他的资料室,哪怕他的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记住自己储存的所有资料。

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有了太多的工具可供我们使用,印象笔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储存的海量信息快速的进行调取。

当然,不是随便把资料往印象笔记里一塞,就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这需要一些技巧,对平时看到觉得重要的资料,需要进行整理,存入印象笔记的时候,需要分类、打上标签,对于印象笔记的一些基本操作我这里就不再赘述,只要使用好印象笔记的标签和搜索功能就基本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我们平时获取资料的途径无非就是纸质书、电子书、报纸、各种网上文章,看到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地方,我们都会做摘录或做读书笔记。这些摘录和读书笔记就是我们日后重要的素材,如何保存这些素材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李参写了一本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她整理书摘的方法值得学习:

所谓书摘,就是书中精华的部分,一本书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完全读完,精华的东西,对你有价值的内容,把他存储下来,以后可以随时翻看,这也就是书摘的作用了。

如果是看纸质书,可以把书中的精华,一般都是我做笔记的地方,我会用手机拍照下来,然后存放到印象笔记中,一本书中,最精华的部分保存下来,然后放在印象笔记里永久保存,我想即使书送人了也没有关系了,因为重要的东西你都存下来了。

为每一条书摘建立一个笔记

在存储的时候,我建议一个图片(一般是书的一页)建立一个笔记,而不是把很多页面放入到一个笔记里,这样的好处是方便使用和查询,最好每个笔记能起一个标题,方便辨识。做书摘放入印象笔记的目的就是能够在用的时候把书中的某一个部分快速调取出来,如果我们找到的是一本书,而不是一本书的某一个部分的话,那做书摘的意义也就没了。

电子书的书摘其实和纸质书一样,如果看kindle,我会随时标注有用的部分,书看完后,将kindle连上电脑,把标注的部分拷贝到印象笔记里,并且做相关的注解。kindle的书摘很容易整理,也比较容易编辑。

书摘的加工

对于读过的书的书摘来说,未来可能有两种用途:

1、想再看看的时候回顾一下

2、在其他领域(例如文案、写书、培训、写报告或者其他)需要的时候,能被检索出来。

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关注印象笔记的分类和标签就可以啦。

我的印象笔记里,有一个读书电影旅行的笔记本,存放和读书电影和旅行有关的笔记。

标签相对与分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为一个笔记建立多个维度。因为一个笔记只能属于一个分类,但是我们可以为一个笔记建立多个标签,这样一条笔记的作用就无限被放大了。

建立一个以书名命名的标签

例如「z整理的艺术」「q清单革命」 ,什么样的笔记可以打上这个标签呢?

自己做的书摘当然可以打上这个标签,这样即使所有的书摘都放在”我的书库“这个笔记本里,也不会混乱。

当然,这个标签的作用绝对不仅仅如此,当你看到任何一个有关这本书的资讯,你都可以保存下来,可以是某人的分享,或者读书笔记,甚至是某篇晨间日记里带有这本书的内容,都可以打上这个标签。

这样,当你查看这个标签的时候,得到的绝对不仅仅是书摘,还可以得到任何与这本书有关的内容。

按照前面的做法做了,那离你能写一篇质量不错的文章也就不远了。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输出,只有把平时收集的东西,进行充分消化,形成自己的东西,最后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输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一只只进不出的“貔貅”。

-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