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吕氏春秋》卷10)。

丧葬,中国文化之一,人类存活于世间便会有生老病死,死后的不同形式的缅怀表现着各自的信仰。

中华大地有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的生老病死每一个环节无一缺少不了礼仪二字,然而生意味着生命之初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有非同凡响的使命。

当然死亦如此,是生命的尽头,一段旅程的终点,是否完成了使命,是否完成了责任都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同时也是人们信仰的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时代变迁,丧葬文化不被传承,而是沦为封建迷信的象征,更加无法将其称之为传统文化,而被沦为糟粕,视为陋俗。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土葬改火葬是为了节约殡葬用地,节约殡葬用地集中管理但真的给环境带来了好的一面吗?

北京大学教授吴飞对打压丧葬文化有诸多不满,那究竟为什么丧葬文化的消失会让中国文化丧失希望呢?

丧礼中的爱与敬

中国是传统的国家,孝道贯穿中国文化,一切文化的基石;因此中国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孩子们开始独立出去社交,父母最初的叮嘱:“不要跟不孝顺的孩子交朋友。”可见孝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

然而丧礼是孝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真性情的流露。在长辈亡故后,悲痛万分之时人类会选择厚葬和完整正规的葬礼来表达思念与哀痛。

吴飞教授的观点:丧礼中,人类的“爱敬”情感得以寄托,丧礼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爱”与“尊重”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人们生活在欲望的都市里,没有什么情感的满足与寄托,每天被压力叫醒,被欲望驱赶着四处忙碌奔命。所有的情感常态都在被无情的压抑着,经常因为某些生活上的所迫出卖自己的灵魂,无法停止欲望的追求。如此状态下,长此以往人们的精神状态非常紧绷。

丧礼文化被如今社会定义为迷信,它之所以能在泱泱历史长河中称之为文化,是因为他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和流露,情绪都真实的反映出对已故者的敬爱之意,同时在这个欲望驱使下的时代通过丧礼文化,人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待人生和映射自己。

人固有一死,然而欲望争取来的一切,迫使自己不想做的一切事情在死亡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因此在爱敬中流露真情实感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反省自己的过往和展望人生的未来,应该如何去爱和被爱,如何去尊重和被尊重,缩小欲望并放大精神境界。因为人非兽,当爱与尊重充实进生活与精神境界时,才不枉为人

丧礼文化加固道德修养

吴飞教授觉得丧礼文化的优点之二便是给人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了。道德体现的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还有规范,上升不到法律以及责罚,但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准则和修养的体现。

小到一个家庭的等级尊重,大到一个国家制度的遵守都是息息相关的。从古至今,丧礼文化的确在一些纯朴的乡野发挥着微妙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等级观念,普及和维系这最简单浅显的道德观。

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观念,遵守家庭中的孝道,那么大到一个国家,自然而然地就会遵守国家的相关制度。丧礼文化在培养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动摇的作用。

简单说来,丧礼文化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再关联着个人、家族和国家的关系,家庭是国家的构成单位,是筑造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社会大众因外部环境的不同在生死观上也表现出极大差别。

每一个丧礼过程的差距都彰显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社会道德水平的每一个层级都在丧礼中表现出一个标准,一个社会的丧礼文化足以诠释出一个社会的大体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找寻传统,凝聚力量

吴飞教授的“传统丧葬是否全死了”,就说到如今的中国人与传统文化细微的联系就是丧葬了,如果丧礼文化日渐淡出这个时代,那么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关联也会日渐淡去。

丧礼文化在一个家族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加凝聚力,在一个集体中起到加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而如今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城市冷冰冰的,中国文化似乎在被一些冷漠无情的冲刷着。丧葬文化的消散会让这类文化继续冻结。

传统文化让人类心有向往,死后灵魂不灭,因此亡故之人应该入土为安。

数千年来的传统做法,被如今这个时代改变成火化,但还仅有那么一点传统文化思想的人类也会为亡者寻得安静之所来安置骨灰,这是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人们潜意识里还是很自然地把丧礼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做了联系。

这样传统的地方虽不在城市见到,但在乡村葬礼中还是司空见惯的,三跪九叩的礼仪,无处不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丧礼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彰显无数优点,但也在岌岌可危的困境边缘,国家的改革,正在加速着这一文化的消散,并且欲望驱使着人心的冷漠。

丧礼在每个都市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而乡里乡村的亲朋却能齐聚亡者故居,怀着敬重之情送别此生。

残酷的事实驱使下,许多人在自己亲人离世都必须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法抵达家中送别,因为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回去也赶不上了,活着还要挣钱肩负家庭和事业的责任,相信家中已故亲人可以理解。

丧葬的习俗在如今被视为封建文化,被抵制被打压,被评定为落后的象征,无情的被认为会给人类造成影响,带来精神和经济方面的重重压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虽在农村零星存在的丧礼文化也日渐被一些全新的思想打压和断送。

在庄重的丧礼中,人类可以充分体会到亲人的真实离开,并且随之他的离开给未来的生活和家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当大家在这个环境中敬畏和缅怀之时,总是会静下来忆故人和聆听自己的内心,回顾亡者过往一生之种种来对自己的人生来一次深度思考,这样虔诚和真实的思考人生是任何一种礼仪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这种文化,仅在丧礼中得以实现,这也是丧礼文化对现代社会多独有的价值体现,是对社会道德观的深层教诲。

道德观教诲之后就是送别亡者的深层意义了,灵魂抵达到另一个空间,并且生者在心中祈愿,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丧礼文化在作为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和社会发展层面作用之大体现在细微之处,盲目砍断不如适度修剪,让它如同老树萌发新芽更加有力量,和为社会开枝散叶,继续辅助传统文化的传承。

北大吴飞教授的观点无疑给当今社会以警示。不能全部摒弃,而是应该在整体上巧夺天工的修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它良性发展,它的良性之处就是传统文化充实的最强力量。丧葬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的更好结合才能给现代社会钢筋混凝土的冰冷文化注入一股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