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Talk君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无酒不成礼仪,空杯不成体统!”

经常喝酒的人,对这几句话一定不陌生,每逢喜事、聚会、饭局,都少不了来两杯,但面对劝酒者,你不想喝?那就是不给我面子,于是在道德与人情的绑架下,一杯杯苦酒流入腹中。

前一阵,微博甚至还爆出#领导敬酒没喝被扇耳光#的热搜,这就是我们的“劝酒文化”。

对滴酒不沾、不胜酒力的人来说,是最尴尬为难的。喝了,难受,不喝,是不懂人情世故,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久而久之,让原本轻松愉快的社交之局,成为了每个不胜酒力者的噩梦。

其实,很多人也很矛盾,喝酒伤身,但好于面子,又不能拒绝别人敬酒。

最终在“面子”的推动下,酒越喝越多,越喝越“滥”。从而形成了如此世俗化“酒桌文化”。

据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约十万人以上死于酒精中毒,其中还不包括酒后驾车引发的撞车、被撞或跌倒坠楼等事故。

所以每到逢年过节,急诊、派出所接待的醉酒者就会明显增多。

但值得庆幸的是,前两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通告,一下4种劝酒出事要负法律责任,分别为:

强迫性劝酒,说什么“不喝看不起我”;

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

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

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虽然酒桌是一个舞台,酒桌上的行为也常常被看做礼仪和个人性情的体现。但是,你拼命劝酒的样子,真挺让人讨厌的

抛开这种恶劣的“劝酒文化”,其实适当的饮酒的确能够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

今天talk君想跟大家分享来自一刻talks讲者张凯的演讲,作为一个把自己泡在酒里的资深酒精爱好者,张凯分享了他对醉酒的思考和感悟。

一刻讲者

张凯

资深酒精瘾客

“醉酒是可以选择,酒醉这个过程是受到心理程度很大影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你酒桌上拼命劝酒的样子,真让人讨厌

#文字有删减,建议观看视频

大家好,非常荣幸给大家带来分享,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主题是《醉酒的艺术》。

我形容自己是一个泡在酒里的人,为什么说是泡在酒里的人?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爱好者,我各种酒类都喜欢。第二,我觉得我自己算是一个酒类学生,我喜欢学习各种酒类的知识,我也爱在家里做一些很古怪的实验,比如说在家里蒸馏威士忌之类的。

久而久之我慢慢成了一个酒类的工作者。最早我在一个传统的媒体做编辑,现在在电商做酒类的买手。我的工作经常会是面临几百上千款酒,从中挑一款,作为最适合线上售卖的酒。

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多朋友就会问我:你做这份工作是不是酒量会很大?实话实说我酒量还挺小的。大家就会问我:你怎么样能做到不喝醉?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我自己本人就经常喝醉。

所以既然这次我来给大家做分享,我就讲一下我最擅长的:分享一下如何喝醉的艺术,大家克制一下往台上丢鸡蛋的冲动。因为我相信“醉”可能大家认为是不用人教的,但是其实我们往心理学或者说科学的角度来深挖一下,它还是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的。在演讲的结尾,我希望我可以试图地给出一个假设,就是究竟怎么样可以做到不喝醉。

首先很早以前,美国西雅图有一个心理学家,他是最早研究酒精与心理学关系的一个心理学家,他最早做的实验是这样的:他写了一篇论文,论文叫《论人如何滥饮以及它的实验性分析》。

当时这篇论文他得出的实验结果就是:人们如果没有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喝到酒精,那是不会产生失控现象的。

我在这补充一点,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因为它是一个发生在实验室的过程,即使被告知有酒精,包括有轻微酒瘾的人在喝了含酒精的饮品,他也没有发生失控的现象,所以我们这位心理学家他觉得实验结果不是很满意。

他就把他的实验更进了一步,他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就是研究酒类成瘾问题的一个实验室,其实就是完全模拟了一个酒吧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给所有的受测者几乎都喝不含酒精的饮品,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喝了不含酒精的饮品之后,他依然会产生醉酒的效应,比如说脸红、口齿不清、对周围的异性会更加产容易产生好感。

所以实验结果说明除了酒精以外,还有很多共同的因素来导致醺醉,我们先在这儿分析一下醺醉行为。

醺醉行为,我个人理解,其实它是一种微醺,就是我们所谓的喝酒喝得很高兴的一个状态,它和铭酊大醉是两个概念。

什么叫酩酊大醉?酩酊大醉大概是在血液浓度达到0.8mg/ml的时候,人的运动神经、语言神经,包括记忆,受到很多不由自主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就是把它定义为酩酊大醉。酩酊大醉只受到酒精的影响,不管你的环境模拟得有多好,你不摄入酒精的话都不会产生酩酊大醉的现象。

在此中间有一个很好玩的临界点,临界点大概是在血液浓度酒精含量在每毫升0.4mg或者说0.5mg的时候,这个时候大概是处于一个微醺到酩酊大醉的一个临界点。

这个时候经常我们如果说喝酒喝得很多的时候,会发现会不由自主说喝得特别高兴,我(再)来一杯吧,我感觉再来一杯也没事。这个时候基本上选择再来一杯的人,最后都会走向酩酊大醉。

所以实验的结论是,醉酒是可以选择,酒醉这个过程是受到心理程度很大影响的。

我们再说另一个实验:酒精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的,以及它和毒品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可能大家可能会对第二个问题很感兴趣,但我们一会再说,我们先说酒精是如何影响人的。

首先第二个实验是另一个心理学家,他是美国旧金山脑类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做了一个实验,专门测量人体在酒精含量达到刚才所说的酩酊大醉,0.8mg/ml的时候,究竟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他发现根本无法分析出来,到底酒醉具体是人脑中的哪个分区造成的。

因为酒精的分子首先它是一个很小的分子,它在进入神经以后可以快速的流动。第二点就是它的活跃性特别强,它会特别容易跟其他分子发生反应,人脑中又是神经元极多的,所以以现在的科技还找不出一个复杂反应具体走的神经网络。

所以我说为什么我举鸦片的例子,鸦片它是一个典型的单神经流向的一个在脑内的反应,比如说,如果说鸦片内的物质进入人脑以后,它会快速的单一路径的,然后找到,脑袋会产生一个神经受体,它传到神经受体,然后再往多巴胺去传。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产生一个欢快的机制,这就是鸦片的作用过程。

我想举一个贴近咱们现实的例子,大家肯定有爱跑步的人或者说跑马拉松的人,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经历,就是跑马拉松,你跑到一定的米数的时候,或者说你突破一个身体极限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特别嗨。

跑步这个运动其实是上瘾的,它的过程其实是人脑会产生一个类,刚才我们说的鸦片的物质,它叫脑吗啡。它会在人突破一个身体极限的时候,由大脑分泌出来,这个东西最早是人的一个阵痛的机制。它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就是会让人特别开心,特别愉悦,达到一个近乎狂喜的感觉。

我们接下来说:脑吗啡跟喝酒有什么关系?有第三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争议性很强,他为了测脑吗啡与喝酒之间的关系,首先有一个假定:喝酒的兴奋过程很可能是与脑吗啡相关的。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批准起来很困难,因为他要先让一组受测者体内注射真正的吗啡,另一组受测者就是喝酒喝到0.8mg/ml甚至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的假定是脑吗啡,可能与喝酒的兴奋状态有很好的相似性,但是并不能证明是绝对相关的。

为什么要证明兴奋?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总会说酒其实不是兴奋剂,它是一个神经的抑制剂,但其实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酒,它因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是兴奋剂也是抑制剂,所以可能脑吗啡产生与兴奋相关,但是抑制的那一方面我们今天暂时不讨论,我们只说兴奋和醉的关系。

脑吗啡分泌产生类似于很开心的状态,可能等同于喝酒喝到微醺的感觉,分享一个以我自己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实例。

我白天在上一个葡萄酒课,在学习关于葡萄酒盲品的东西。当天我觉得收获特别大,我想通了一个我自己觉得困扰我好久的问题,我就迫不及待地晚上回家去练习,看看验证一下我白天所想是不是对的。

当时我开了一个普通的酒,是一瓶意大利的奇昂第经典。我打开之后开始闻,我就感觉我白天想通的东西好像还真的挺有效果的。我一边闻我就觉得我对酒的理解好像越来越深。我就溜达来溜达去,去想这个事。

突然我觉得我好像步速加快了,我就觉得自己好像突然就陷入了一个状态,它是一个心灵很平静的一个狂喜,那个状态如果说一定要用语言表述的话,我就觉得我当时喝酒的时候,因为它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我没有去过意大利的小村庄,但是我通过喝这个酒,我当时给我的一个确切感受就是,我好像有了一次去那个地方的经历。

我当时有了这个体验以后,我觉得可以把酒醉分成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就是我们刚才所研究的所说的,就是当血液浓度在0.8mg/ml的时候的酩酊大醉,这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喝醉。

其实还有另一种酒醉的状态,其实这个状态来自于你如果不只说酒的话,它是一个对事物本体达到一定认识的时候,也是一个突破自己认知极限时,我认为是脑吗啡分泌产生出来的一种醉。

我们前面探讨了这么多理论性的东西,说一点实际的,我们可以用酒醉来做些什么?只有一个字“品”。

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其实是奥地利的一个经济学家,他叫熊彼特,他的一个观点是认为:你对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研究过程不断深入,你会得出一个类似于“泛真理”的一个东西,你用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到其他的领域。

我觉得类似于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的内容,就是我通过杀牛很具体的事儿,我不断的研究,我达到了一个近乎“道”或者说是一个通达的状态,这个状态中你可以应用到你的工作生活其实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这个过程就是你对它不断挖,不断钻到最深的时候,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品”。

我经常听好学生说我解出来一道题,特别开心,它类似于一种状态,如果在现在的话我们看,经常如果读书的话,你想通了一个很久没有想通的道理,这个时候会带来一个狂喜;或者说我听一首好的音乐,当我突然好像知道作曲家在表达什么的时候,我可能会有一个狂喜;或者说我读一首诗,我理解了它的意向的时候,我可能会有一个狂喜,这个狂喜的过程,我认为其实就是“品”的过程。

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怎么喝酒喝不醉,我个人认为,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两种醉,第一种醉的话,当你体内酒精浓度特别高的时候,它其实对脑吗啡的分泌是一个抑制的过程。

第二种就是如果我们不断地追求这种对一个事物,一个美的事物的认识,不断的认识,追求这种愉悦的状态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停在这个状态,因为你已经先醉了,你是另一种令你开心的醉,而不会就是说到达那个状态,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论。我的演讲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