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这一年的广水县夏天来得特别早,湖北的骄阳晒得战士们燥热难忍,伴随着一阵阵蝉鸣徐向前也即将指挥埋伏着的红一师官兵向敌人发起进攻。

前线阵地里有一个老兵班长孙玉清正和一个半大的娃娃说话。“小陈啊,别害怕,跟在我后面,学着我的样子,往前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半大的娃娃看起来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他脸上肉滚滚的,看起来十分憨厚,因此他又得了个别名“小胖”。

他眼睛不大却十分坚毅,他用这双藏在眼眶之中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即将到伏击圈的敌人。他的手略微有些颤抖,只能紧紧地捉住了刀把子,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上战场打仗。

“是,班长”。简短的回答既为了让班长放心,也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紧张。“砰、砰”两发信号弹的声音响起。

“小胖”跟在班长的后面,学着班长的样子,一边弯着腰冲锋,一边握紧了手里的大刀,他嘴里大喊“冲啊!”

红军战士们一往无前的冲向敌人,此战之后,红一师毙、伤、俘敌人数百并生俘敌团长,“小胖”也立下了战功。

同年7月,徐向前又一次指挥红一师长途奔袭平汉路。

这次“小胖”一直走在大部队前面,经历了数场战火,“小胖”的腰杆越发笔直。在战斗中,他奋勇当先,拿着大刀就向敌人冲锋。

这次战斗中,他抓住了敌人一个书记官,还缴获了一支美国产的红色派克钢笔。

8月,“小胖”又在战斗中屡立新功,受到了表扬。

有一次,战后总结中,营长点名表扬:“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从此,“小钢炮”这个绰号就在部队中传开了。在当时,小钢炮是红军武器中最厉害的,可见“小胖”的英勇无畏。

可“小胖”却也不骄傲,在生活中他就像他外表那样,憨厚可亲,可一上了战场,他就立刻变成了徐向前队伍中英勇无畏的“小钢炮”,李先念赞他“打仗数第一”。

当然了,此时此刻,“小胖”的战友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半大的娃娃,在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他就是主持过中央军委事务的开国上将——陈锡联。

1915年1月4日陈锡联生于湖北红安县(时称黄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疾病、战争、苛捐杂税困扰着旧中国的老百姓,陈锡联的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了。

就像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底层人民一样,陈锡联的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陈锡联自小就吃一顿饿一顿,更别论读书识字了。

陈锡联稍大一点就去给地主放牛,尽管,他从不偷懒但还是常常遭到地主的辱骂和鞭打。

陈锡联实在忍受不了,只能逃回了家,可家里早就一贫如洗,陈锡联只能和母亲一起出门讨饭。幼年的陈锡联饱尝辛酸苦楚,这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处事灵活、喜怒不形于色的习惯。

1927年,革命的火种从大别山区燃起,“黄麻暴动”让革命的火星洒向中原大地。1929年,红军队伍在大别山区不断发展壮大,陈锡联也接受了进步思想。

他找到母亲,打算参加革命,可母亲哪里舍得自己的孩子去“闹革命”呢?她坚决不同意。陈锡联人小主意大,一个夜里他背上一套衣服毅然决然的离开故乡,去寻找红军队伍了,这一年他才刚刚14岁。

陈锡联因为较胖,被战友们取了个“雅号”叫“小胖”,上阵之初他还有些紧张,可几场仗一打,大家发现“小胖”作战勇敢无畏,又给他取了个“小钢炮”的外号。

陈锡联因为作战勇敢无畏,又好学不倦,在1933年就升任了二六三团政委。

10月,陈锡联在30军政委李先念的指挥下,发起了宣达战役,红军部队激战后攻克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

贫苦出身的红军官兵,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好东西,这些东西他们以前从没有见过,也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的战士只吃过麦麸(现在主要是用来做喂猪的饲料)和野菜,不认识面粉,他们把一袋袋磨好的面粉搬到了城墙上,当成沙袋铸掩体;有的战士没有见过牙膏,闻一闻挺香,放在口袋里当糖吃,饿了吃一点,饿了吃一点;还有的战士不知道蜡纸是干嘛的,写不上字气得大骂:反动派造的纸,也沾染了反动性!

这一幕真是可笑又可悲,旧中国之黑暗再无需多言。

同样的,陈锡联也闹了笑话:他作为团级干部见过大洋(也就是银元),可他从没见过金子,更不认识金砖了。战斗之后,由于陈锡联的床铺不稳,他随手拿了几块“铜砖”放到床下垫脚,把床铺垫的稳稳当当后,陈锡联安稳地睡下了。

战后第二天,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后勤部主任郑义斋来找陈锡联商量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知道郑义斋一进门就看到陈锡联床铺下垫着好几块金砖,他拿出来看了看,随即厉声问道:“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上交?”

陈锡联有些委屈:“部长,这些破铜块也要上交的嘛……”

郑义斋一看陈锡联的表情,加上素来对他的了解,明白了事情的原貌,他缓和了语气,笑着说:“锡联啊,这可不是什么破铜块,这是金砖啊!”

李先念也在旁边感慨地说:

锡联啊!我们两一样,只听说过金砖,但不知道就是它,今天真是见了庐山真面目,才认识金砖!”

不过没多久,陈锡联就召集人员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铜块”搜集起来,还有的战士把金砖当粪坑基座,陈锡联也一并组织人手把扔到粪坑里的也打捞上来,全部上缴给了后勤部。

1933年起,开辟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等艰苦卓绝的斗争,陈锡联一次也没拉下过。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自由独立之战从此全面拉开序幕。

同年8月25日,为顾全抗日的民族大计,国共双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的主力部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9师和120师。

而陈锡联此时正为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年仅22岁。

武器装备、兵员素质、后勤补给能力都远胜中国军队的日寇竟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而中国军民团结一心,仅淞沪会战就进行了两个半月。

同年10月13日,在日军军事实力总体占优的情况下,忻口战役开始了。

忻口是阻止日军南下山西省省会太原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中日双方在忻口一地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中国军队由中央军卫立煌将军担任前敌总指挥,修筑了较为坚固的永久、半永久工事,且总兵力达到了日军的五倍,在人员方面占有优势。

但是,彼时的中国还是农业国,而日本早就通过明治维新进入了世界主要工业国的行列,日军拥有重炮、飞机和摩托化军队。

尤其是飞机的轰炸,中国军队在抗战前期对此束手无策。

由于日军有绝对的制空权,每日轰炸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和防线,导致防线阵地上的中国军队士气不断消磨。日军为了打击我军士气,更有甚者专门轰炸中国老百姓的聚居地,导致大量平民死亡。

重庆大轰炸,自不必谈。

就是忻口战役期间,日军轰炸机看到中国老百姓的城镇、村庄都毫不顾忌人道,把血腥的机炮口对准中国的老百姓们。

可谓是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忻口战役的陈锡联负责率769团在侧翼牵扯、支援以国民党军为主的正面抗日战场,他神出鬼没,经常打击、歼灭小股敌人和敌人的后勤部队,一度令敌人前线瘫痪。

可陈锡联知道,不解决敌人的飞机,正面防线必然失守。

他根据敌人飞机的飞行高度和起落架次判断,代县附近必然有一个日军的机场,否则日军飞机难以维持如此高频次的轰炸。

他派出侦察部队不断寻找,果然,在一个叫阳明堡的地方,他发现了日军的飞机场。现在,摆在陈锡联面前的是一个大难题,要不要打阳明堡?陈锡联一时决定不下来。

首先,抗战初期,日军借助强大的国力,不断在大战役里击败兵力数倍于自身的中国军队,无怪一部分“投降派”将领说“日军不可战胜”。

其次,769团还没有和日军交过手,《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反而言之,769团对日军一无所知,风险太大。

除这两点外,陈锡联还考虑到,不仅仅是769团,就是整个129师都还没有和日本人作战的经验,若这次作战不成功,对军心士气会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党战略层面的部署。

陈锡联没有着急决定,而是想尽办法,反复侦查机场周围情况。

经过仔细侦查得知,机场里共有3列24架飞机。这些飞机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再飞回机场。

守卫的日军部队约有一个联队(日军联队编制约为我军一个团的编制),但是大部分住在镇上,在机场常驻的只有小股部队和空军地勤人员,共200余人。机场防御工事也很粗糙,简陋。日军仅修筑了简单的掩蔽部,哨卫也不多,戒备也不算太严。

陈锡联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召开军事会议,和部下一起反复分析。他认为:

由于过去中日双方军队的战损比,通常在4比1甚至5比1以上,导致日军十分轻视中国军队,而八路军在日军眼中装备差、人员少,更是以游击战术为主,对我们的防范之心必然不高。陈锡联总结了一下,骄兵必败!

陈锡联及769团决定,打!

陈锡联打仗好动脑子,他想来想去决定以夜袭的方法,狠狠地给日军一击,借此支援正面战场,一转战局。

10月19日晚上7时许,随着陈锡联一声令下,部队趁着夜色潜进日军机场,陈锡联立即下令,摧毁所有飞机。

可从没近距离见过飞机的八路军战士们,面对这些巨大的“铁家伙”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有的战士拿着铁锹就往飞机身上砍,有的战士拿枪托使劲地砸飞机,可这些都无济于事。

日军警卫部队很快发现了陈锡联部队的行动,他们一边开始发起反击,一边通过联系呼叫援军。

陈锡联知道,大事不妙了。如果不能快速地解决这24架“铁家伙”,那只能撤退了,日军也会加强警惕,再也没有这么容易潜入机场的机会了。

恰巧,在战斗中,一个战士把飞机的挡风玻璃砸碎,将手榴弹扔到了驾驶舱后面的发动机里,顷刻间,飞机爆发出巨大的烟火,将自己吞噬殆尽。

陈锡联大喜,他连忙组织部队一边阻敌战斗,一边用这种方法炸毁敌人飞机。

一时间杀声震耳,火光冲天!

在短短地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陈锡联所部用这种方法将24架日军飞机全部炸毁,而后部队迅速撤退。当日军大部队来临时,只见到满眼的零星火光和一地的尸体。

陈锡联部队炸毁了日军24架飞机并且消灭了敌100余人的消息,立即传遍了中华大地,国民党当局一度不相信“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可以炸毁日军飞机。

后来,国民党的飞机专门去阳明堡侦查,当他们看见遍地的飞机残骸后,才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军队炸掉了日军的飞机。

刘伯承在接到电报后连声称赞:769团首战告捷!打得漂亮!

769团(陈锡联团)也与北京卢沟桥抗击日军的吉星文团、南口保卫战中的罗芳珪团、淞沪抗战中孤军八百壮士守卫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在抗战初期并称为“四大名团”之一。

夜袭阳明堡的胜利给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军民以莫大信心,上海、太原、武汉等地的中国老百姓知道阳明堡胜利后,自发地募捐27500大洋,慰劳八路军部队。

就连蒋介石都特批两万大洋以示嘉奖,可见,阳明堡大捷对急需几场大胜利,来扭转人心的中国战场之重要。

当时,在太行山区的人民群众还专门为这场战役,编了一首歌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鬼子飞机一扫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时,陈锡联到中共中央延安党校学习时,恰好陈赓也在。

陈赓很自然地向毛主席介绍起了陈锡联这个少年有为的战将,当时毛主席就说:“日本人的飞机就是你们炸的?打得好啊!”

解放战争中,陈锡联指挥部队历经了“二野”几乎所有的大战。狮脑山阻击、跃进大别山、歼灭黄维兵团、解放大西南等等。大别山区留下了钢铁的足迹,长江江畔激荡着英雄的回响!

陈锡联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在晚年时曾说过,长期的战斗生涯中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陈锡联在土地革命时期与结发妻子张氏结婚并育有一子:黑娃子。

可惜,陈锡联在战争年代与亲人聚少离多,离开家里十几年都没回去过,张氏在解放战争中因病离世,而孩子后来也因病夭折。

而后陈锡联机缘巧合下认识了王璇梅。

王璇梅是何人呢?王璇梅1922年生于上海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可以说,她从小就参与了革命,帮忙传递情报。

她也是烈士王根英的妹妹。

王根英是陈赓大将的妻子,他们的相识结缘颇有一番传奇。可悲可叹的是,王根英后来在日军的扫荡中,为保护机密文件不幸牺牲。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王璇梅得知了姐夫陈赓的下落,她来到了解放区后,才知道姐姐王根英在抗战期间牺牲了,而姐夫在整整四年后才重新与傅涯同志结婚。

陈赓把王璇梅当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对待,不久后 王璇梅进入北方大学医学院读书。

陈赓从生活到学业,给予了王璇梅无微不至的关心,他曾给上学的王璇梅写过一封信:上学期间以学业为主,不要谈恋爱。

王璇梅也将陈赓当作兄长。

1949年王璇梅于北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参加了南下工作团,途经南京时,她请假回乡探亲,看望一下久未谋面的母亲。

没成想姐夫陈赓也在上海,陈赓见王璇梅学业已经完成,也是个27岁的大姑娘了,他决定把王璇梅介绍给自己亲密的战友,陈锡联。

陈赓与陈锡联的关系非常亲密,他们并称“二陈”,又都是出身“二野”,两人互相非常熟悉。

而且陈锡联虽然从小没读过书,但他热爱学习,还是连长时就自学了读书写字,到解放战争期间,他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

常年的军旅生涯让许多脑袋别在裤腰上面的将领脾气暴躁、动辄骂人,可陈锡联从不这样,他处事灵活、长袖善舞,这一点也让陈赓对他很放心。

王璇梅见姐夫给自己介绍的对象,那就相处试试。

可没成想,许久没有进展,陈赓有些着急,他找到陈锡联,以朋友、战友、兄长的身份告诉他:“追女孩子要主动些,哪儿能等着女孩子向你表示呢。”

陈锡联也聪明异常,一点就通,随即拿出了指挥官的本领,向王璇梅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同年二人结婚。

1955年9月27日,在庄严隆重的中南海大会堂内,中国第一次举办大授衔仪式,陈锡联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往后三四十年的岁月中,王璇梅一直陪伴着陈锡联度过了风风雨雨,陈锡联也因为共和国的工作对家庭关心很少,他晚年在回忆录中也说到:

“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东方巨龙再一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此时的新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为了维系新中国,可谓殚精竭虑、死而后已。苏联觊觎中国的出海港,暗地里推波助澜,导致了朝鲜“六·二五”事件,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介入,新中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

是打是守?这是决定国运、民族的生死一决。

毛泽东同志连续五天五夜未合眼,他知道民族、国家的命运全在于这个决定,哪怕他是“毛主席”,他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神。

最终,毛泽东做出了决断,力排众议、出兵朝鲜。

美军当时拥有世界第一的海军、空军,后勤补给能力。全世界都认为对付“落后、无能的中国军队”,美军甚至不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麦克阿瑟更是扬言“让小伙子们圣诞节前回家团圆”(就是两个月左右打败中国军队)。

可笑的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志得意满,却被志愿军牢牢地按在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时,美军数个师一度要被围歼。

三年有余的朝鲜战争,让美军见识到了人类世界轻步兵的最高峰,人民志愿军。

战后,中国代表团到任何国际场合开会,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都自发地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斯大林也看到了新中国不是蒋介石的烂泥中国,新中国有利用空间,由此新中国也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之路。

朝鲜战争的不败,就有陈锡联的一份大功劳。

志愿军武器装备相较美军远远不足,但为了尽量缩小差距,被毛主席亲点为炮兵司令员的陈锡联亲自抽调陆军老兵,紧急培训炮手,培养出一大批神射手。

到朝鲜战争后期,我志愿军部队也曾创下一天打出过90000余发炮弹的记录,不比美军火力薄弱多少。

1976年时,毛泽东在临终前亲自授意,由他代理叶剑英元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那么,毛泽东为何把军权交给陈锡联呢?因为,此时叶剑英元帅年事已高,身体又病了,这时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来主持军委工作,而陈锡联在战场上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能力,大局观很强,把“三军”权力交给他,是具有说服力的。

晚年的陈锡联在风风雨雨中保持了品格,在风风雨雨中坚持了正确的路线。

他对自己的子女常说的话是“有多大本事,干多少活”,他的子女有从军者全部从基层干起,陈锡联在部队里一句好话也不帮他们说。

晚年的陈锡联也一直在为党和国家奉献,他在生前未留下自己的回忆录,但他优秀的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却留给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陈锡联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上将陈锡联骁勇善战,智勇双全,在革命战争中屡建奇功,夜袭阳明堡一战成名,建国后,他胸怀宽大,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的部队和人民的爱戴。

借此文章,向陈锡联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