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城区石林镇的耿寺村,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西狭长呈长方形,汤河自西向东绕村北部流过。这里除了保留有诸多古建筑,更有千年古道、美丽传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秦汉时期村名为“柱国里”

据今年74岁村民王玉福介绍,耿寺村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在秦汉时期村名为“柱国里”,经过历史演变现今的耿寺村名却与一座寺院有关。“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这里归中牟邑管辖,村里曾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上刻有‘柱国里’三个大字。”王玉福说,他对“柱国里”三个字做了大量的研究。柱国是古代官名,又称上柱国,原义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当年,耿寺村是中牟邑下辖的一个重要生活区,中牟邑的最高军事长官就居住在耿寺,所以这里叫‘柱国里’。‘里’可以理解为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到了明代,以110户为一里,一位里长管着几千人。”王玉福说,相传“柱国里”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唐代。

关于“耿寺”村名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

唐代佛教盛行,官府在耿寺村建了一座寺院,占地4000平方米,有正殿、配殿、厢房等100余间,房上飞檐走兽,寺院内古柏参天、香火旺盛。当时,该寺院由一名姓耿的人住持就取名“耿寺”,奇怪的是至今村内无一户耿姓人家。时至清康熙年间,寺院修缮后又取名“崇兴寺”。

后来,“柱国里”这一村名已不适用,很多人把寺院原名“耿寺”代替村名,于是耿寺村这个村名沿袭至今,而“柱国里”则成为历史的记忆。

古代重要的商业交通驿站

“山色淡秋容,青林隐数峰。披云疑见寺,隔水不闻钟。碣古蜗涎篆,台空鸟啄松。远公无觅处,徒问虎溪踪。”这是《汤阴县志》中记载的清代诗人李垣赞美耿寺的诗作。在古代,有一条连接豫北平原与山西的千年古道,耿寺村就位于这条古道上。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耿寺村成为古代重要的商业交通驿站。

据介绍,当时耿寺村还是水路交通的要道。“听老辈人说,曾经河、汤河、泗水三条河流在此汇集,我们村是水陆交汇的枢纽。”今年88岁的王春贵说,在古代,耿寺村是汤阴县城与鹿楼集之间的重要驿站,也是汤阴县、淇县、浚县、滑县通往鹤壁西部山区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马店大门

“明末清初时,耿寺村有13座车马店(也叫留人店),店内食宿设施齐全,有客房和牲口棚。其中,李春喜家的店最大,光房子就占地约667平方米,牲畜槽就有13个,一个槽上可拴四到五头牲畜,能容纳60多头牲畜吃草料。”王春贵说,以前村里未修路前还能看到石头路上留有很深的车辙印,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耿寺村十分繁荣,途经村子的商人络绎不绝。

始建于唐代的崇兴寺

提起耿寺村的崇兴寺,村民无不说神奇,与崇兴寺有关的“急红眼的石狮子”“十八罗汉变十七罗汉”等故事被村民津津乐道。

据崇兴寺遗留的石碑碑文记载,崇兴寺始建于唐代,有大殿五座,大殿门口曾摆放了一对石狮子,寺内僧人近百。随着时间的推移,崇兴寺渐渐破败只留下两座大殿。

△崇兴寺的大佛殿

据王玉福介绍,崇兴寺大殿外曾有一通石碑,碑文记载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期曾重修寺庙。由于未得到妥善保管,崇兴寺的石碑已丢失,但在大殿的后方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座石头莲花座和一座石雕底座。记者看到,近一米高的莲花底座上刻着祥云图案,另一块石雕底座上则刻着侍女图案但人物面部已遭破坏。

相传,崇兴寺正殿里供奉着十八罗汉,曾经有一段时间却少了一个罗汉像。因一个罗汉十分活泼,喜欢到处跑。有一次这个罗汉跑到附近的法隆寺玩儿,却因贪玩儿忘记了时间,等他回寺庙时却发现汤河水位上涨,挡住了回家的路,无奈只能留在法隆寺。这个罗汉每日都到汤河岸边看水位是否下降,待水位下降后,他便迅速从法隆寺回到了崇兴寺。

据说,崇兴寺东大殿有一颗夜明珠,一到晚上就明光四射。西大殿还有一颗避水珠,洪水来袭时,村民躲于寺庙内,大殿随水位上涨而升高,无论多大洪水都淹不到大殿的台阶,崇兴寺也成为村民的避难所。传说,有一天避水珠被盗,崇兴寺外的石狮子“急”红了眼,跑到了村北口,日夜蹲守,镇灾辟邪保村里平安。而该村北口也被村民称为“狮子口”。

“中原一绝”耿寺村高跷抬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资料图

耿寺村的高跷抬阁表演几乎家家都参与,参演人数千余人。“因为疫情,这两年村里没有举行高跷抬阁表演了。”耿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曙光介绍,他们村的高跷抬阁表演内容取材广泛,猪八戒娶亲、许仙游湖、穆桂英挂帅等一些历史人物、戏剧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都在其表演范围之内,每架阁都是一出戏,都有一个故事,其艺术形式集戏剧和杂技于一体,融彩绘、布艺、木艺、铁艺、纸扎艺术于一身,成为中原大地上社火表演活动中的一朵奇葩。王曙光说,因为抬阁是在高跷上表演,难度巨大,所以表演者多为儿童,可以减轻抬阁者的负担。当地还流传着“女孩儿上过妆,婆家不用相;男孩儿上过妆,媳妇随便相”的说法。

“官儿坟”李燧墓

据王曙光介绍,在耿寺村西头有一个自然村叫李家坟,这里有明代工部尚书李燧的墓地,当地人习惯称为“官儿坟”。据史料记载,李燧原籍汤阴县五陵镇抚寨村,是明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明成化八年(1472年)25岁的李燧考中进士,在朝中任都水主事,累官鸿胪少卿、工部侍郎、工部尚书。李燧家在汤阴县的抚寨村,死后为何葬于汤阴县西的李家坟呢?

据当地老人们讲,李燧为官清廉,生性耿直,刚直不阿,深得朝野拥护,因受宦官迫害,为了避祸,曾两次暂时躲于大胡村。李燧75岁时告老还乡,他沿汤河向西考察,选定了一处阳宅,一处阴宅,阳宅即大胡村李家大院,阴宅即李家坟。李燧墓地所在的一片岗坡,从远处看酷似龟状,李燧的墓正建在龟头上。“李燧墓在当时鹤壁一带也是罕见。”王曙光说,李燧墓地规模大,神道上建有仪仗、石狮、石人、石碑、石牌坊、大门处曾摆有十二生肖雕像。

△官儿坟现状

“王玉福小时候还曾爬到这些石雕上玩儿,只是现在墓地围墙被拆,十二生肖石雕也被盗走。”王曙光称,在他儿时曾听村里老人提起,李燧墓地一到晚上便会出现一匹金马驹彻夜绕着围墙跑。

为此还有一个传说,金马驹彻夜奔跑不断流传开,吸引了一些南方人的惦记,为了捉住金马驹,他们派人到村里四处散播村里风水有问题,需要在李家坟对面修建一处“蛤蟆嘴”形状出水口,村民听信谣言便同意了,等到“蛤蟆嘴”出水口建好后,却流了3天3夜的血水,之后李燧墓地的金马驹就再也未出现过。“后来老辈人都传,贼人修建“蛤蟆嘴”是为了让金马驹受伤,以便能捉住它。”王曙光说,这都是老辈人留下的传说,但按科学理论来讲,村里的这处“蛤蟆嘴”形状的出水口其实有利于农田灌溉。

村内保留多座古民居

耿寺村自古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来此谋生落户的人较多,逐渐形成了王、崔、韩、尚、司等姓氏族人组成的村落。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望出太原,继迁汤邑东北库迪村,传数世。祖行三徙居邑西张贾村,嗣及祖讳爱民者又徙居耿寺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的民国初期的古建筑

在耿寺村内现如今仍保留多座清代、民国时期古民居,其中王氏四合院、尚家四合院最为出名。

“我家这座院落有100多年了,现在家里还保存着清朝时期这座四合院的地契与房契。”王玉福说,他们家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原有互相连通的多处院落,现存临街第一进四合院门口设有上马石。据《王氏族谱》记载,该四合院由王氏先人即清代的国子监太学生王殿邦所建。

△尚氏四合院古宅

距王氏四合院不远处的尚家四合院在村里也格外醒目。据现房主介绍,这座宅子建于民国六年,有上下两层的堂屋五间,房屋原主人姓尚。

而在耿寺村的西南处有一棵皂荚树被村民奉为“神树”。记者发现,通过村民简单地测量,树直径在3米左右。据村民介绍,这棵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年都结很多皂角,而耿寺村的发展也像这棵皂荚树一样,不仅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还充满着蓬勃朝气。

来源:鹤报融媒体记者 记者 李明英 实习生 高迎

责任编辑:董丹

总值班:陈鸿丨审核:靳丽娜
监 制:李宏庆丨总统筹:胡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