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就像一个尴尬的历史问题一样,横亘在武功辉煌的大唐之后。在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始终无法交出合格的成绩单,落得弱宋之称。直至最后连半壁江山都不保,用顾炎武的话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亡天下,改变了古代中国的命运。而这一切的起始点,就在于赵匡胤兄弟没能完成收复北方全土的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人们将目光投注到这段历史时期中时,藏身在其中的一个伟大的名字,却寄托了人们对历史的无限假想。这个名字便是柴荣,英年早逝的一代英主。他冠绝五代十国的才能,和在征讨作战中勇于冒险的作派,让他无疑是当时最佳的领袖选择。如果柴荣不死,他是否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一、事长谨厚,王业雄霸

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命都虞侯韩通出沧州,为军队水路疏浚河道。随后柴荣亲率大军北上,兵势迅猛,42天接连夺取三关三州。辽军重兵畏其军势,驻守幽州以北不敢出兵,一时威震中外。人们惊叹于柴荣的英武,却不知道他为这场战争准备已久。

自从柴荣登上帝位之初,亲自率军打胜了高平之战开始,他便一直在等待这一天。为此他经营内政,征伐南方诸国以稳定后方。收回燕云十六州作为他的夙愿,但就在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却因自身突然患病戛然而止,留下了千古遗憾。也因此,关于“如果柴荣没有突然去世是否能够顺利收复燕云”,在近代引起了一定的争论。这位天才人物的一生和他为此战做的准备,或许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人物,并进而解答其是否能收复燕云的问题。

首先是他的生平,一代英主的人生起点很卑微,自幼年起,柴荣因为家道中落而投奔姑父郭威家,被郭威也就是后来的后周太祖收为养子。由于性格谨慎忠诚,深受郭威喜爱,经常让柴荣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此外柴荣还学习经史骑射,并外出经商补贴家用,此便是他青年时代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郭威在后汉担任枢密副使,柴荣也跟着被册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跟随郭威踏上征途的柴荣,荣辱命运也与之一共:郭威受后汉隐帝猜忌,柴荣留在都城中的家人也和郭威的家人被一并诛杀;郭威起兵反后汉,建立后周,作为养子的柴荣也随之成为唯一皇子,这是后来他之所以能登上帝位的由来。

郭威在位4年病逝,954年显德元年,柴荣以郭威遗诏登上帝位,是为周世宗。在位6年,战无不克,威临西、南、北三大强敌。

这便是柴荣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而北伐辽国,是其中的重头戏,他在位期间的施政,既有国内国情的必然性,和占据北方、时刻威胁着自己国家的强敌的存在也脱不了关系。

二、因其所失,得其所治

“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洪迈

身处衰微已久的乱世,柴荣所面对的不只有帝王的尊荣,还有迫在眉睫的内忧外患。在后周之前,43年间骤兴骤亡已经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个短命朝代。在战胜强敌之前,他需要在乱极的世界中站稳脚跟。

眼前,国内存在着民生凋敝、政治腐败、军人擅权等等问题,如王朴在《平边策》中所说:“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观其所失,知其所治,一切既是挑战,同时也指向了功成的方向。所以柴荣先暂时放下北伐的军事行动,转而治理内政。

五代弊政因循,天下衰败已极,周世宗为此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一军事,在柴荣刚登基不久,便率兵亲征,打赢了北汉契丹联军的高平之战,并以此建立自身的威信,整肃军纪,汰去老弱。他革去五代兵骄将悍、飞扬跋扈的恶习,招集有勇力的亡命之徒,最终编练出一支攻无不克的禁军。

其二经济,显德二年,制定垦田的办法敕;显德五年,平均天下赋税,颁发元稹的《均田图》,减少赋税,鼓励垦荒,恢复了民间的生产力。水利的兴修和都城的扩建,也让国都成为了繁荣的大都市。

其三政治,任用人才,整顿政治机构,严惩贪污。柴荣唯一颇受后世指责的地方,便是在惩处违法官员时用法过于严峻,但无法否认他的这些措施让政治趋向于清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以上这些措施,任何一个稍欲有所作为的君主都会施行,但是才能的差异却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行使了看似普通的措施,却让一个岌岌可危的国家一变而为强国,其中的魄力和见识非庸人可以模仿。这一番施政措施,也让往后的战争初具基础。

三、先难后易,壮志未酬

内政致国中清明,让解决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为辽国占领的问题有了基础。柴荣随后展开了对南方诸国的征讨,在大臣王朴的《平边策》中,主张先易后难,统一南方诸国后,再北上和契丹一较雌雄。但周世宗的志向和思虑并不全然同于王朴。

他攻后蜀,夺秦凤四州;三征南唐取淮南十四州,将一方霸主打得俯首称臣。随后,他并没有按《平边策》中的规划继续兼并诸国,而是对南方诸国采取了怀柔政策。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柴荣的统一战争计划,但后人从前人的行为中自能够推断,他当时有一套不同于王朴的计划,并没有完全接受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

而与这位英明神武的君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后周最主要对手——契丹的著名昏君辽穆宗。此时,辽国立国已数十年,领土广阔,全民皆兵。到了辽穆宗之手,由于赏罚无章,朝政不视,内部叛乱四起。若两国此时交战,胜负已明。柴荣深知这一点,辽国的内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一开始便将赌注押在了向北方征伐。

而其后的发展也一如其所料,辽穆宗面对后周的大举北上竟然没有什么防御措施,仅仅是让辽军将领萧思温见机行事,自行抵御。由此可知,面对昏君庸将,做了充分备战的后周已经处于相当强势的位置。

欧阳修曾经这样评价过这段历史:“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史家评价周世宗冒进行军,却不知道周世宗是个明于决胜之道的人,他判断敌我强弱、两国情势,知道此时正是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所以才力排众议,果断出兵,这又哪是这些史家能及。”这个评价足以为这段历史做一个盖棺定论,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假以时日,燕云十六州对柴荣而言是志在必得。只可惜,柴荣的寿缘已尽,燕云注定要失去。

本文作者:大飞
参考资料:
1、《后周伐辽之战》,王丹
2、《论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徐明德
3、《新五代史周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