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爱善 山哥看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在最近中国掀起一股“造车热”,1月11日百度正式组建智能造车公司,2月份有关苹果造车、小米造车的传闻不断,小米暧昧回应只是看看还未到正式立项;2月18日高瓴资本2亿元入股比亚迪。

“2021年将是中国电动车发展元年,行业格局将加速调整。”比亚迪CEO王传福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能源车繁荣背后:参与方背景多元化

而更早之前的阿里、腾讯、恒大、美团等互联网或房企巨头,通过入股造车新势力(阿里投资小鹏汽车、腾讯入股蔚来、美团CEO王兴押注理想)或亲自组建生产线等方式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融合发展是这个行业新特征。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由过去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进入2021年,曾经欧美日韩称霸的全球汽车格局已成为过眼云烟。山哥梳理了截至2月22日的全球车企市值排名,前十名车企中中国有4家入围,分别是比亚迪、蔚来、恒大汽车、长城汽车。相比之下,一度被我们仰慕的韩系车甚至被挤出全球前十强。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是资本吹起来的泡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聪明的资本和企业家如此集中看好一个行业,可以说非常罕见。这背后是,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EV)市场,未来可能会控制全球电动车供应链的关键部分,突破在关键技术上被美国“卡脖子”的窘境。

一线城市电动汽车渗透率加快

时间回溯到2012年,当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我国确立了纯电动汽车的战略取向。

过去十年间,中国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同时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十年间,中国电动汽车累计销量占全世界总量的47%。

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一线城市都在加速电动车的推广应用,如深圳和上海在2020年全年电动车销量占比已经超过20%,12月份深圳电动车新车渗透率超过26%,上海更是突破了35%。

在去年11月份发布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中国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目标要达到20%。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去年底评价认为,这个数字其实还是稍微保守了一点。

值得警醒的是,去年中国电动汽车新车渗透率被欧洲赶超,欧洲电动汽车在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年均市场份额3%迅速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8%左右,并且这一数据还在持续攀升,而我国去年在6%左右。其中德国2020年10月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达到了17.5%。

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大增的原因是环保政策。为了达到2021年的二氧化碳(CO2)排放标准,避免上亿欧元的“天价”不达标罚款,欧洲的汽车生产企业于2019年下半年向市场推出了30多种电动汽车新车型。

对此,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则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拐点即将到来,他表示,按照国内汽车总量3000万辆的推算,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拐点已经到来。威马汽车等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中国汽车市场保持稳中向好发展。

掌控EV时代供应链的关键:三大核心技术

在未来十五年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中,我国力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列出的三大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最关键的电池技术一环,它影响着汽车续航里程。为此,中国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级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其次,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等核心技术。

最后是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如: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量异构数据组织分析、可重构柔性制造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

相较百度、苹果、小米等企业,更早入局的蔚来、小鹏、威马和理想已经进入了站稳品牌标签、稳定交付产品、不断提升销量的正向循环。2021年,对于部分企业可能是电动车的元年,而对于具备先发优势的头部企业而言,可能已经进入了“无人驾驶元年”。以威马为例,其在限定场景下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车型已经下线,4月就要正式向用户交付。

面对纷繁复杂的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通投资者或许可以从在上述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入手,效仿高瓴资本的投资逻辑。

高瓴资本逻辑:清仓“新势力”转战供应链

今年2月13日,高瓴资本公布了截至2020年年底的持仓情况,持仓情况显示,高瓴资本已经清仓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三家在美上市车企的所有股票。这三家企业被称为造车“新势力”,其最新市值分别为860亿美元、322亿美元和267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瓴资本在今年2月以2亿元入股了比亚迪,在更早之前的去年7月18日还以百亿元入股了宁德时代。

相比于造车新势力,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均处于重要地位,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瑞银一份报告显示,上述两家企业合计占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的三分之一,在欧洲电动车迅猛增长协助下,宁德时代2020年海外电池市占率增长超20倍,从2019年的0.4%上升到6.5%。

到2029年,全球计划兴建136座锂电池工厂,其中107家位于中国,美国只有9家。另外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控制全球锂电池原料炼制80%市占率,在电池产能和控制全球电动零组件生产的市占率分别为77%、60%。

中国在电动车的领导地位,有望让中国掌控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降低对石油美元的依赖。

优质企业“护城河”:疯狂创造长期价值

山哥认为,能掌握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关键还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如果不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很可能像半导体芯片一样,在关键技术环节上被美国人“卡脖子”。造车“新势力”在核心技术储备深度上还有欠缺。

对比亚迪来说,支撑其千亿美元市值的核心因素还是技术。公司创始人王传福被称为“技术狂人”,并且长期耕耘新能源汽车领域。

“我们发现优秀的企业家身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终身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他们把学习研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高瓴创始人张磊曾表示。

比亚迪有全球领先的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核心技术,并同时掌握车规级半导体技术。去年推出高安全性的刀片电池,以及高性能碳化硅芯片等。

另外,在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方面,担任技术突破重任的企业首推百度。百度自2013年开始就布局自动驾驶,目前已经达9年,2017年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在这一波造车热下,百度价值正重新被发现,过去三个月股价涨幅超2.5倍,市值突破千亿美元。

如何寻找到优质企业?高瓴在其官网列出:兼具有高品质和富有远见的领导者的企业,万中无一,弥足珍贵。会帮助企业建立真正的“护城河”。护城河并不是垄断,而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其核心就是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笔者注意到,在比亚迪去年公布的上半年营收组成中,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三大业务,占到总营收比照为53.01%、38.64%和7.92%。其手机部件组装一度被认为是富士康的最大竞争对手。

有趣的是,代工巨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宣布,电动车将是公司三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并构建MIH电动车开放平台。继半导体、芯片产业后,鸿海MIH平台被认为是台湾寻找下一个价值链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