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

江山,被闹了个满目苍夷,

天下,被闹了个分崩离析。

于是一不留神,中国历史进入了最混乱的时期,没有之一。

这段最黑暗的135年(304-439年),每一页都在”吃人”!

01

五胡

西晋末年,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西晋一帮司马们大打出手,导致西晋四分五裂,国力衰弱,诸多少数民族趁机陆续建立许许多多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东晋和刘宋)对峙的局面。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非五个。

比如还有乌桓、吐谷浑、卢水胡、高句丽、丁零等等。

五胡乱华上迄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氐族部落酋长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改元建兴,建立成国,后改国号汉,史称成汉(306年,李雄称帝,国号为成);

同年,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于山西离石称汉王,改元元熙,立国号汉,后改成赵,史称汉赵,又称前赵(308年,刘渊正式称帝)。

成汉和前赵的建立,标志着十六国的正式开始。

十六国下至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十六国,进入南北朝。

上下时间长达136年,横跨西晋、东晋、刘宋。

在这百余年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建立了五六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和政权,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有二十多个。

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其《十六国春秋》中选取了十六个国家为代表,统称十六国。

当中:

前凉是汉人张轨所建立;

成汉是氐族领袖李雄所建立;

前赵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立;

后赵是羯族石勒所建立;

北凉是匈奴人沮渠蒙逊所建立;

西凉是汉人李暠所建立(值得一提的是,唐高祖李渊是李暠七世孙,唐朝皇帝以西凉后裔自居);

后凉是氐人吕光所建立;

南凉是鲜卑人拓跋乌孤所建立;

前燕是鲜卑人慕容儁所建立;

后燕是鲜卑人慕容垂所建立;

南燕是鲜卑人慕容德所建立;

北燕是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所建立(实际建立者是汉人冯跋);

胡夏是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立;

前秦是氐族人苻建所建立;

西秦是鲜卑人乞伏国仁所建立;

后秦是羌族人姚苌所建立。

按民族划分:

鲜卑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总计五个政权;

汉人——前凉、西凉、北燕,总计三个政权;

匈奴人——前赵、北凉、胡夏,总计三个政权;

氐人——成汉、前秦、后凉,总计三个政权,

羯族人——后赵,总计一个政权;

羌族——后秦,总计一个政权。

02

不只十六国

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政权,光记国名都够头疼的。

为方便记忆,大家可以称其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

老王按民族划分还编了首歌,大家凑合着记:

前赵北凉和胡夏,匈奴南下闹翻天;

三燕分有前后南,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秦后凉一成汉,氐闹中原一线牵;

后赵后秦是羯羌,十六小国混战连,

前西二凉加北燕,汉族政权长绵绵。

有没有发现少了点啥?

五胡乱华最出名的人是谁?

“汉族大救星”冉闵大帝啊,那他建立的冉魏呢?

不好意思,冉魏没被崔鸿纳入十六国。

有些人千万别想着把汉人冉闵的冉魏也加进来十六国里来凑热闹,要不然我们就得原地爆炸,不,老王现在就已经爆炸了。

实际上这段时间内,除了南方的东晋,远非只有十六个国家,没被纳入十六国之列的也不是只有一个冉魏。

比如五胡最大的BOSS、笑到最后的大赢家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

及其前身代国,因为已经开启北朝并未统计在内。

至于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氐族人杨茂搜建立的仇池国、鲜卑人慕容泓建立的西燕、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等政权都不在其中。

也就是说十六国其实就是一个代称。

你要真以为十六国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更是大错特错。

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就是汉人政权嘛。

03

民族融合

而我们看这段历史时,想不原地爆炸,关键只有抓好两个字——民族。

我们只有抓住民族这个点,才能搞清五胡乱华的来龙去脉,才能知道为什么五胡闹到最后,大家伙都成为了汉族。

没错,参与整个五胡乱华大乱斗的所有人基本上都融合成为了汉族,是我们的共同祖先。

请大家务必要记住:

中国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共同的中国;

中国历史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中国古代确实有民族之分,谁是汉人,谁是胡人,中国古人分得清清楚楚,华夷之防由来已久,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族主义的,民族观是近代才有的事,古代没有形成。

中国古代就是家天下,一家一姓之天下。

汉人皇帝不会因为你是汉人就不压迫你;

鲜卑皇帝也不会因为你是鲜卑人就不压迫你。

对于汉人皇帝来说,天下也不是汉人的天下,而是皇帝家的天子。

为了这天下,父子反目,兄弟相残不要太多,八王之乱不就是这么来的?

在权力面前,只有唯我独尊,没有民族之分。

这点是务必要搞清楚的。

五胡乱华就是中国境内民族一次非常暴力、非常残酷的交流。

这点和近代列强入侵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要了解这段时间胡人和汉族是什么关系。

五胡和汉族在当时什么关系?

相亲相爱一家人?

当然不可能啦。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民族融合高潮期。

融合是后来的事,当时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是你杀我,我杀你。不是请客吃饭,和和气气。

五胡残暴吗?非常残暴,这点是客观事实。

但古代汉人王朝更替基本上也是十分残暴,八王之乱的残暴性,对比五胡也是不遑多让。

残暴、屠杀这种事没有理所应当。

五胡时期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当时中国乱得一塌糊涂,战火连天,烽烟遍地,杀戮无处不在,背叛随时发生,一切都只为了权力。

各族枭雄们各显神通,各施手段。

没有多少仁义道德,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就是赤裸裸的权力争夺,都是群权力野兽。

胜王败寇,如是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缘起汉朝

那时候,胡人和汉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那就说来话长了。

话说当年刘邦搞定地表最强古惑仔项羽,建立大汉后,就发现北方匈奴是新兴帝国的重大威胁。

怎么办?

刘邦也是能动手绝不瞎逼逼啊。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伐匈奴。

公元前200年形势图(汉高祖时期)

这一动手,轻敌冒进的刘邦出了个大洋相,他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时间长达7天7夜。

最后还是陈平巧出奇计,走了夫人路线,说服冒顿单于阏氏,才让刘邦逃出生天。

白登之围告诉刘邦,匈奴人不好打,还是送几个刘家姑娘,实行和亲比较妙。

于是,刘邦开始采纳娄敬之策,对匈奴进行和亲政策。

匈奴人和汉族的融合就此从战争变成了和亲,当然偶尔伴随匈奴人的抢劫。

这个和亲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年轻气盛,年轻人不能忍,大汉天子怎么用女人换和平,这太跌份了,必须用武力征服啊。

这一打就是几十年,最后打得汉朝精疲力尽,可匈奴人还没灭。

汉武帝一看,原来硬打是真不行,得,那就以和为主吧,又开始和亲。

汉元帝时期,著名的王昭君和亲就是这么来的。

也就是从汉武帝开始,汉朝让投降的匈奴人内迁中原,胡人大规模内迁由此而始。

此后东汉一直延续这个政策,先胖揍匈奴一顿,然后又和亲又内迁的。

可汉朝好不容易搞定了北方的匈奴人,西北的羌族人又起来跟刘家皇帝闹。

闹到最后,汉朝还是老一套,先用赵充国这样的名将打一顿,然后再出来好好安抚。

胡萝卜加大棒,成为汉朝对付胡人的最常规武器。

公元226年形势图(三国时期)

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基本都是这么干的,这也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孟获,玩了出七擒七纵的原因。

诸葛亮不是打不赢、杀不掉孟获,而是杀了一个孟获,又起来个季获,这事没劲,杀了也白杀,干了也才干。

最好的方法还是收服他,让他和自己坐一条船上,至于以后的事,谁也管不了那么多。

这是汉朝以及三国时期,甚至是后世中原王朝无奈的选择。

不过要命的是,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持续多年的战争,让中原王朝元气大伤。

胡人铁了心的想南下,拦都拦不住,大势所趋,谁想拦,都是费力不讨好。

于是,曹魏一想,南边的蜀汉和东吴已经够烦了,犯不着和这帮胡人较劲。

曹魏想来想去,就只有允许胡人内迁一条路。

于是大量胡人开始内迁到河西、河东、关中等地。

也就是说胡人和汉族的融合从汉朝到三国就是这么来的。

05

西晋的难题

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晋王、相国司马炎,曹魏正式灭亡。

说是说禅位,其实大家都懂,司马炎这是有样学样,披着禅位的皮,来了个篡位称帝。

司马炎一建立西晋后,他就惊奇的发现,内迁胡人和汉人的关系成了西晋王朝一颗深水炸弹。

这炸弹要是一爆炸,搞不好就会被炸得人仰马翻。

恭喜司马炎,他的想法是对的。

此时胡人和汉人的关系糟糕,非常糟糕,糟糕透了。

原因也很简单,内迁胡人非常落后,要文化没文化,要钱没钱。

重要的是,他们脾气也不太好,能动手绝不废什么话。

双方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关系非常紧张,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斗。

很正常,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本地人还瞧不起外地人呢,那会汉人只会更瞧不起胡人。

在汉人看来,这帮臭要饭的野蛮人抢了自己的地盘,还粗手粗脚,没有礼貌,没有素质;

在胡人看来,这帮汉人也太不热情了,是你们皇帝叫我们来的,咋滴,不欢迎我们?

这样一来,内迁胡人在和汉族交流中,经常会发生摩擦。

客观来说,内迁胡人和汉人矛盾也很大。另一方面,内迁胡人确实受到了西晋官员的剥削。

这些是无法避免的,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胡人的反抗也就来了。

怎么反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要不回北方草原?

别闹,中原花花世界多舒坦,傻子也不愿意回北方喝西北风。

不走,坚决不走。

又要反抗,又要不走,那就只能造反了。

于是,胡人开始造反,嘴巴说不清的事,用拳头总是来得有效一些。

首先起来闹事的就是西北胡人,闹得那叫一个厉害。

为此,西晋朝廷都吵翻了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西晋的选择

当时西晋朝廷内部,对胡人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或者说分为三派。

第一种,放任自流派。

放任派很简单,主张“宜镇之以安豫”,反正胡人闹不出大事,放任自流,让胡人自己安静下来。

但我们知道,放任自流就是息事宁人,事也息不了,人也宁不了,只能是一地鸡毛。

第二种,强硬镇压派。

这一派也很简单,就是镇压,谁起来闹事,就镇压谁。

司马炎手下御史中丞傅玄就认为胡族“兽心难保,不必其可久安”,因此他就一个办法采取强硬的手段进行镇压。

秦州刺史胡烈高度赞扬傅玄的建议,并对河西地区的胡族采取了强硬手段进行压制,结果导致“失羌戎之和”。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率领鲜卑、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发动了耗时九年的“秦凉之变”。

胡烈和凉州刺史牵弘等封疆大吏被杀,凉州之地一度被秃发树机能占据。

后来还是猛将文鸯率领雍、秦、凉三州大军,才压制了秃发树机能的势头。

之后凉州刺史杨欣同样采取傅玄、胡烈的强硬手段,再次引发“失羌戎之和”,秃发树机能再次叛乱,杀杨欣,夺武威。

两次“失羌戎之和”,西晋损兵折将,费时费力,由此证明强硬派的方法行不通。

第三种,软硬兼施派。

放任自流不行,一味强硬也不行。

这个时候大英雄马隆挺身而出,“自募三千五百勇士”,奔赴西北平乱。

咸宁五年(279年),马隆击杀秃发树机能,彻底平定秦凉之变。

这才稳住形势,让司马炎能专心灭了东吴。

咸宁六年(280年),司马炎统一天下。

看到没,在司马炎统一中国之前,他已经被胡人大打出手了九年时间。

此后西晋王朝基本采取马隆的“软硬兼施”的方法,很多地方长官都和内迁胡人称兄道弟。

不过胡汉矛盾依旧没有彻底解决,冲突依然剧烈。

尤其是司马炎死后,西晋少了个镇场子的当家人,胡人又开始起来闹事了。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匈奴人郝散、氐族人齐万年等胡人领袖纷纷起兵造反。

就连周处(就是除三害,下江斩蛟的那位)这样的西晋大将也在镇压齐万年的过程中不幸殉国。

当时西晋王朝头都大了,胡人太不安分,想把胡人赶出去,可又担心徙戎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会造成“羌戎离散”,甚至逼反贫困而多疑的内迁的少数民族。

07

徙戎论

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当齐万年被镇压后,西晋大臣江统上了一份著名的《徙戎论》。

文章挺长,道理也挺深刻,被后世奉为经典。

江统指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内迁胡人都不是什么好人,关中这些地区太好了,不能让他们进来。

应该“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内迁胡人哪来的回哪去。

江统前面说得其实很对,充分认识到了胡汉矛盾迟早会引发大乱,事实证明,被他给说中了。

但他后面提出的这个解决方案就比较扯了,不现实,这是一个经典的大废话。

陈寅恪先生说过:

“其实戎狄内迁,有政策、战争、天灾等各方面的原因,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迁居内地的戎狄,与汉人错居,接受汉化,为日已久。再要强迫他们回到本土上去,与汉人隔绝,这种相反方向的大变动,反而会促成变乱。”

陈寅恪先生意思很简单,内迁胡人内迁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没有哪个胡人想回去,西晋要将其赶回本土,是付出极大极大的代价的,司马炎时代都未必做得到,晋惠帝时代就更不可能了,西晋王朝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这当然无法排除有点上帝视角的意思)

说白了,胡人内迁或者说胡汉融合是历史大势所趋,根本就挡不住,这是个世纪无解难题,此后困扰了所有中原王朝。

西晋要想解决胡汉矛盾,就得用强大的武力威慑胡人,而后像马隆一样软硬兼磨,恩威并施,逐渐使内迁胡人汉化。

可要命的是,西晋王朝犯了几个致命错误:

第一,西晋内迁胡人基本都是聚族而居,没有被打散,一旦爆发冲突,整个部落都会聚众而反。

第二,西晋官员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马隆一样能公平公正的处理胡汉纠纷,更多的是像赵王司马伦这样刑赏不公、贪得无厌,火上浇油,激起矛盾,引发胡人叛乱的家伙。

第三,西晋统治者开始爆发严重内讧,八王之乱,严重摧毁了西晋实力,所有人打成了狗脑子,很多人甚至不惜主动将胡人引进内乱当中。

比如饮鸩止渴的成都王司马颖就纵虎归山,放任刘渊坐大。

比如王浚就引狼入室,把鲜卑人放进了中原...

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南下已经无法避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究竟哪位胡人猛男,掀开了盖子,拉开了五胡的序幕呢?

咱下期揭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