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古人在宜春这片锦绣大地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继中心城区环城南路建设工地出土了堪称“江南孤品”的东汉缝衣制鞋的银顶针和“江西第一陶案”的东汉陶制朱红案后,考古人员在宜春中心城区又有新发现。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消息,江西宜春中心城区高士南路段在进行土方施工时发现大量城墙砖。经考古人员发掘研究,判断其为袁州南城古城墙遗址,有可能是全国现存最完整、最雄伟的唐代城墙。

宜春古称袁州,汉高祖五年立袁州府,开始筑城;五代时期,隶属南唐。到南宋时,宜春古城与赣州古城并列为江西地区最坚固、雄伟的古城,有“铜袁铁赣”的称号。据史料记载,袁州古城在1939年屡被侵华日军空袭后,为方便军民疏散,将东、南、西各段城墙渐次拆除。20世纪90年代初,古城北面尚存一段长300米、保存较好的城墙,后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拆除。此次城墙遗址系施工人员于2020年6月在一次土方开挖中的发现,高近4米、长达80米,西侧城墙遗迹较东侧保存更加完整。其中,西侧城墙呈梯形状,外壁用青砖砌筑,顶长4.75米、底长5.64米、高3.2米、厚0.9米,保留了61层砖;城墙的内壁是用白砖错缝平砌,顶长3.5米、底长5.5、高3.9 米,保留了49层砖。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发标介绍,古城墙遗址或建筑于晚唐五代时期,时间比较久远。考古人员将出土城墙所用墙砖的大小与袁州古城墙北城墙出土的宋代至清代的城墙砖、城墙内、外壁之间的夯土层中出土的陶瓷片,以及与其他建筑遗迹的对比,并根据史料《袁州府志》有关筑城的记载,最终判断高士南路城墙遗址建筑于晚唐至五代时期(距今约1100-1200年)。其中,外壁青砖墙砌筑于晚唐时期(距今约1200年),内壁白砖墙筑于五代时期 (距今约1100年)。

“高近4米、长达80米的晚唐五代时期砖包土城墙,可能是全国现存最完整、最雄伟的唐代城墙,考古价值巨大。”肖发标说,关于宜春古城墙的沿革,文献有比较丰富的记载,尤其是宋元以来宜春地区的地方志多有述及。本次对宜春晚唐古城墙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情况表明,宜春城墙自唐末始建,其构筑技术已较为成熟。由于其长期延续了始建格局,为探讨唐宋以来州府城制、城墙建筑史、城市发展史及古今重迭型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展示价值。

来源:文旅新4线 编辑:陶沙

新闻热线:13576064552 13979496382

广告热线:1397047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