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孙痤作为魏国一代国相,其对魏国的政治发展,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其能够得到魏惠王如此关注的原因。

但是临终之前的公孙痤,还能够受到魏惠王的关怀,其实并不能说明,魏惠王真的就非常信任公孙痤。

自古以来帝王的心里始终是难以琢磨的,不然又怎么可能一统天下,统领百官呢,要是心思随便就被某个大臣猜透了,那么君王或许会更没有安全感吧。

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便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是他自己就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惠王对年老的公孙痤不信任,认为他的推举目的并不单纯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起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个真正的君王,必然会在残酷且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千锤百炼,这也是其政治性格走向成熟和复杂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临终前的公孙痤能够受到魏惠王的关怀,一方面是因为其身为国相,确实是为了魏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也有可能是魏惠王的虚情假意,历史上曾说公孙痤,在去世之前的一年还被敌国俘虏过,后来安然无恙地返回魏国,这必然会引发魏国群臣的猜忌。

抛开这些理由不谈,作为一代国相公孙痤的仕途可以说一路坦荡,但是他的为人却并不是毫无瑕疵,从他的一生来看,其本人还是非常热衷于国相的权力和地位的,当时颇有才华主动推行变法改革的吴起,就是被公孙痤挤兑走的。

公孙痤举荐方式不当,导致魏惠王不再信任他

长期担任魏国国相的公孙痤,自然在魏国上上下下有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这或许也是魏惠王忌惮他的重要原因。

而病入膏肓的公孙痤,还在为魏惠王举荐人才,这其中目的不免让魏惠王怀疑,是不是他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

倘若商鞅真的是公孙痤集团的人,那么自己岂不是又要活在公孙痤的阴影当中了。因此对于公孙痤的举荐,魏惠王也就是听听罢了,重要原因就是他已经不再信任公孙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孙痤担任国相期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丞相的地位和权威还是非常之大的。

一般来说国相都是伴随几代君主,比如秦国著名丞相吕不韦便是如此,嬴政即位之初,还要恭恭敬敬地称吕不韦一声相父,可见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之尊崇。

公孙痤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其在魏国经营数十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党羽集团,魏惠王不得不忌惮他的势力。

公孙痤态度傲慢,商鞅受到重用的条件并不成熟

担任魏国丞相的日子,以及长期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令公孙痤本人就已经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官僚作风,这很有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出来。

即便是濒临病亡之际的公孙痤,在为魏惠王举荐商鞅之时,还保持着一种高傲的态度,甚至存在着命令的口吻,试想一下这能让一国之君听着舒服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公孙痤在举荐的方式上就存在着严重不当,商鞅在公孙痤手下办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倘若公孙痤早早儿地就上书讲述商鞅的治国之才,起码虚心一点儿,也不至于临终之前,火急火燎地强行向魏惠王举荐人才。

魏惠王最后没有听取公孙痤的意见,也有很大原因是,由于公孙痤举荐方式不当造成的。

商鞅虽然在魏国时间不短,但是官职并不高

公孙痤临终之前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希望其能够得到重用,但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商鞅还只是公孙痤手下的一名中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商鞅尽管在魏国呆的时间不短,但实际上其只是公孙痤的一个参谋,或者说是座上宾,其并没有真正成为魏国政治集团,或者官僚群体的一员。

试问一个毫无官场经验的人,又怎么会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呢?

点评:商鞅资历尚浅,魏惠王有所顾忌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此外商鞅没有丰富的官场经验和治国经验,说白了就是实践能力不够强,空有一套理论基础。

的确商鞅在拜读了大量法家思想家的作品之后,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也希望能够步入政坛,大展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一切还只是理论思想上的积累,缺乏实际经验,魏惠王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他接替公孙痤的班,或者重用他,否则的话必然会引发其他官员的不满。

后来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丞相诸葛亮,在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顶级待遇之后,进入到蜀国集团还只是从基层做起。

因为他知道自己初来乍到,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很高的官位,否则必然会引起非议,这是不利于政权集团的团结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