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荒芜的“凤家城”遗址

凤氏土司,领会或者说听命于总镇云南沐氏家族的意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流亡到云南的建文帝藏匿在武定。

除了比较符合已经出家为僧的的“老僧”建文帝身份的狮子山正续寺外,难道凤氏土司就没有其他藏匿建文帝的地方了吗?

当然不是。

狡兔尚且有三窟,何况是堂堂正正大明正朔的天子呢!哪怕是落难和流亡的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凤氏土司为建文帝准备的另外“窟”是哪里呢?

明天启《滇志》有载:

(武定府)三台山,又名龙三藏。

清康熙《武定府志》之《山川考》有载:

二龙山,在府城东北,有凤氏亭台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眺武定禄劝分界的“过界梁”

无论是叫“龙三藏”,还是“二龙山”,除了一个真龙天子的“龙”之外,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地方:禄劝县屏山镇克梯村委会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顶的凤氏古城,当地人叫做“凤家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是保护单位,当保护的力度还不够,更说不上开发和利用

(注意!不是禄劝县城中那个同样叫“凤氏古城”的房地产项目。)

说到禄劝,清初的一个地方官知县:檀萃,对这些事情知道得最清楚,记录得最详细。

他写了一篇《凤氏本末》,其中写道:

初,商胜以武定土官率先中庆、溦江三路达鲁花赤归诚于沐英,英因资其入觐,得世守滇,服北门,英旋镇云南,倚为捍蔽,故武酋侍沐氏最恭。至让帝遁荒至滇,黔国因送之凤氏所。成祖初年,海积觐上,詟于天威,恐其事露,殂于藁邸,实由裁也。而萨周,商智以二女子仍遵前志,庇帝往来,不废忠顺,亦事之难者,而其迹甚隐也。商智曾命通事张应修正续寺山门,为帝所潜处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读《凤氏本末》的名著

除此之外,檀萃还根据民间调查,在其《三台山记》一文里,描写过建文帝受沐氏庇护,凤氏在三台山建庵保护建文帝,建文帝三进三出三台山的故事:

三台山者,一曰龙三藏,因明让帝曾藏于此,固以为名,在县北五十里克梯村,山如台形,凡三层,故曰三台。……其名龙三藏者,土人相传,大师遁滇时,依西平候,因匿帝于武定土酋凤氏所,凤氏居帝于此山。已而,去滇入蜀,历吴、楚间,复由蜀入滇,结菴此山,居年余,复去,已仍远此山,旋避侦者,他去。师,三来此山,故云龙三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家城”残留的城墙

等等!说的是武定凤氏土司的事情,怎么跑到隔壁禄劝去了呢?!

好吧,普及一下,文献的“武定”,是“府”,也就是京师“应天府”的那个府,其实级别也差不多;而文献中的“禄劝”是“州”,与徐霞客拜访“唐州首”的晋宁州是一个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县、区。

而武定府下辖和曲州、禄劝州、元谋县,明清时期一直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满青苔的城墙、墙砖

再说句题外话,如今的武定和禄劝县,因为各种现实利益,在凤氏土司的问题上争得特别多,其实真没必要,古今已不同了。

更何况,说不定哪一天,武定禄劝两个县城又合并为“禄武市”或“罗婺市”了呢!

扯了一大堆有的没的题外话,该回到“凤家城”或者“凤家古城”上来了。

这座古城堡,始建于宋代(云南大理国时期),至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当地发生凤阿歹之乱被官军平定剿灭,凤家山城被焚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细节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

迄今残留城墙厚1米,残留段最高4米,周长360米,遗址核心区为3级台降的四重院。古城堡的四周,分别建置有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设施等,与主建筑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这是什么用的?

在山脚通往山顶的盘山通道旁的巨石上,保留着一件未完成的艺术珍品——俗称“石大人”的摩崖造像。摩崖为两尊天王造像,右边为“大圣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左边的叫“大圣北方多闻天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家城石大人

两个造像互相关联,高浮雕和浅浮雕互相配合运用,构图饱满严谨,疏密有致。气势雄伟的悬岩,雕琢精湛的天王造像,反映了往昔罗婺部的强盛。

整个遗址区几乎已被杂草灌木吞没,大量残砖、碎瓦、石条、石雕等建筑构件散落荒弃于荒草丛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真的是遗址

这些反映凤氏土司辉煌历史的遗址、遗址如今还能见到,但是,当年住过这里、或者说藏在这里的建文帝的传说,却很少有人提起了。

徐霞客为考察金沙江,特意迂路途径武定,且遍游“武定诸名胜”。

不知道,包不包含十多年前刚刚被毁的“凤家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霞客阅读大地,其实也记录人文

因为这是明朝历史无法抹去的一个地方,而徐霞客,从来都不是游山玩水,对这些风景与人文俱佳的地方,徐霞客是最喜欢、记录得最多的。

可惜,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无缘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