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什么事物一火爆,紧随其后的往往就是骗子,连合《合成大西瓜》这样一个小游戏都不能幸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玩合成大西瓜被骗,图片来源微博

不少玩家不幸中招之后,才惊觉自己才是那个待收割的“瓜”。

不过,这么一款简单的“快餐游戏”,怎么一夜之间就火了呢?

红遍朋友圈的合成大西瓜

《合成大西瓜》这款游戏看起来很简单,不过就是升级版的《俄罗斯方块》,或者说是圆滑版的《204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合成大西瓜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相继入坑,地铁上、办公室,任由自己在水果的海洋里苦苦挣扎,却怎么也无法合成一个完整的瓜。

合成的一瞬间截图发朋友圈炫耀,图片来源豆瓣

游戏里,各种水果可都是圆形的,这就意味着它们会在平面上来回滚动,会因为下落相互碰撞,甚至会因为消除时的boom,弹开质量较轻的水果。

蝌蚪君在玩合成大西瓜的时候不仅越来越上瘾,甚至新年愿望就是希望游戏新增一项平衡感应功能,每掉落20个水果赠送一次摇一摇。

毕竟,两个一模一样的水果明明只差一毫米却死活碰不到一起的感觉,太让人难受了!

图片来源合成大西瓜

为什么合成大西瓜这么令人上头呢?

不是大西瓜让你上头,而是它们

大西瓜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毕竟你玩《2048》《俄罗斯方块》时,没看到大西瓜,不也一样会不知不觉玩到凌晨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张雅启军事

究其原因,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神经递质多巴胺在暗中捣鬼。多巴胺是人们在对预期的快乐做出回应时,释放的一种“奖赏化学物质”。

多巴胺,图片来源凤凰网科技

在大脑的运行机制中有一个“奖赏通路”,当大脑碰到刺激物,进而判定这是获得奖励的机会时,一种与快感有关的情绪调节激素(多巴胺)就会在大脑的“奖赏通路”不断传输,告诉其他区域注意避让,告诉大脑这样做将获得快乐,于是大脑就会指挥你频繁接触这个刺激物。

很多电子游戏都充当了这个刺激物,刺激大脑不断释放多巴胺,不过,为什么大脑这么配合,要一直释放多巴胺呢?

我们一起看看游戏为大脑设下的层层“阴谋”。

第一层阴谋:整理欲让你一直玩一直玩

无论是在社交平台红极一时的《合成大西瓜》《2048》,还是长盛不衰风靡全球的《俄罗斯方块》,这些游戏其实都抓住了你心中的欲望。

我们似乎生来都对整齐的东西有着天然的好感,就算再邋遢的人,也会喜欢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环境。

像这样治愈强迫症的图就深得人心,图片来源品略图书馆

然而《合成大西瓜》这个游戏,所有元素都是圆形的,很难达到一个平整的状态,再结合水果合成时的动画与音效,大大强化了“整理”带来的爽快感。

这样也很“整齐”呀,图片来源好特网

随着新水果不断落下,游戏环境变得更加凌乱,不断赋予玩家新的目标,就这样整理的快感与凌乱的焦虑相辅相成,驱使屏幕前的你不知疲倦地玩下去。

这种对整齐事物的偏好与完形心理学(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有关,这个学说的理论就像其字面意思那样,认为人天生具有补足缺失的渴望。

根据完形心理学的说法:“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分所决定的。反之,各部分也由整体所决定。”

由此观念推论,我们在欣赏一幅图画或摄影作品时,画面里的每一个部分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视觉元素,但如果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认知,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彼此产生某种形式的关联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成大西瓜》通过不同水果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形式,让本无关联的水果元素产生了关联,这让玩家对合成的大西瓜产生了深刻的视觉认知。

而且,《合成大西瓜》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从合成葡萄、樱桃、橙子、柠檬、猕猴桃等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不断向终极目标,即合成大西瓜靠拢。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会让玩家不断自我肯定,不断满足心理需求,进而忍不住一直玩,一直玩。

第二层阴谋:竞争欲让你玩不停玩不停

自然界中,竞争和掠夺是生物的本能,人也不例外。

《合成大西瓜》之所以会在社交平台流行起来,就是因为它会对你每次合成西瓜的成绩进行排名,生成排名榜。

你会在竞争本能的驱使下想要比身边的伙伴排名更靠前,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想想之前让你中招的各种小游戏,是不是觉得被《跳一跳》和《Flappy Bird》支配的恐惧还未退去?再往前追溯,偷菜和抢车位你也参与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信小游戏《跳一跳》

这类小游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分数和排名满足了人类的竞争欲,同时,它们也带着社交属性。

学者巴特于1996年指导性地将游戏(MUD多用户网络游戏)用户归为四类:成就者、探索者、社交者、杀人者。

成就者玩游戏的主要动机是在虚拟世界中达成任务,包括获得游戏奖励、游戏等级、游戏得分等。

《合成大西瓜》中越是得分高的人,越是爱炫耀自己的成就,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玩家的竞争动机,也就是成就动机。

所以,不轻易认输的你才会玩不停,玩不停。

玩游戏上瘾,学习怎么就不能?

游戏中的你,会在游戏设计者的层层“圈套”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游戏中的你,会在游戏设计者的层层“圈套”中获得许多的里程碑。

游戏中的你,会在游戏设计者的层层“圈套”中获得超强的荣誉感。

然而,在学习中,你却不会常常获得即时的激励和良好的反馈,这就很难让你感受到快乐,也就很难在学习中“上瘾”。

游戏的快乐能转移到在学习中吗?图片来源stocksnap

游戏中的“上瘾机制”与游戏公司的交互设计有关,究其根本,这种“上瘾机制”是刺激-反应公式的扩写:想形成“上瘾机制”,首先要有刺激物,其次要通过刺激物产生反应,也就是激活“奖赏通路”。

难道就没有办法把“上瘾”机制运用到学习中吗?当然不是。

学习时,可以借鉴游戏的任务机制,将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拆分成多个小任务,让你在每一个小任务中获得循序渐进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还可以借鉴游戏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你的学习兴趣;或者借鉴游戏的互动性和协作性,满足你的表现欲;以及借鉴游戏的评价反馈机制,增强你的自信心。

大脑中的“奖赏通路”不仅可以被游戏设计者所利用,也可以成为教学工作者的有效工具,让学习替代游戏成为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的刺激物。

这样,学习也能像玩游戏一样快乐,分分钟沉迷学习。

参考资料:

[1] 何平华. 论影视广告语言传播与完型心理[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9(6)

[2] 张文敏. 微信小程序游戏的发展现状及其社交属性[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 9(14):108.

[3] 魏玉英, 汪德兴. 游戏上瘾的心理学分析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

[4] 李朝军. 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5.

[5] 佚名. 人们为什么会爱玩电子游戏?[J].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16.

[6] 佚名. 游戏成瘾原是多巴胺作祟[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

审核专家:孙涛,心理咨询师。

责编/Sirens

征稿启事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