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诗评后,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如今很多人写不来,但品鉴起来却很有个性。知名作家张一一认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得也不是很好,自己写了一篇;女诗人余秀华,各种“趣解”唐诗,称唐代诗人们不够直接。到了最后,众多网友们也加入到品诗词行列中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被认为写得有问题,因为霜不会满天,只会在近地面附近;于是,《陋室铭》被认为应该从课本删除,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句有瞧不起没读过书的白丁之嫌;于是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被质疑,因为蝉不会在半夜鸣。

关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在前面的文章里,都一一和大家解释过,得到的结论都是:文人们这么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们有自己的讲究。但是接下来,这类质疑又开始针对起骆宾王的《咏鹅》了。

谁能想到,流传了1300多年的《咏鹅》,宋、元、明、清那么多文人都说写得好,传到现在却硬是被网友们挑出了所谓的低级错误:明明是一首五言古诗,为何开篇是3个鹅字!这不应该!

我们先再读一读这首诗: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诗是咱们小骆7岁时写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小骆之所以写它还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当时他父亲在招待客人,客人们听说小骆很有才华,便故意试一试他。客人就那么随手一指,指到了池塘里的鹅,所以小骆就当场即兴念了这首诗。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归于五言诗一类?是的!在《全唐诗》里,它确确实实是被分在了五言古诗类目。而后宋元多种诗词鉴赏类书籍里,也都是把它当成五诗古诗的,现代文史专家们也是如此划分的。既然是五言诗,那开头为何是3个“鹅”字,而非5个?

对于这一点,诗迷们有过各种猜测。 有人开玩笑地认为:当时池塘里估计只有3只鹅,所以他就这样念了;也有人认为:小骆毕竟才7岁,还不太懂写诗的这些规则,所以少念了两个鹅。当然也有不客气的诗迷认为:这就是一首有低级错误的、被严重高估的作品。

对于这种种猜测,笔者真的只想说上一句:不懂就别瞎质疑!写3个鹅字分明就是骆宾王刻意安排的,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大家可以试一下,如果前面是5个“鹅”字,读来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很啰嗦、没有韵律和乐感?如果是用5个“鹅”字,个人认为要传到现在是有难度的,毕竟没有美感。

这是因为古诗本就是从民间唱词发展来的,咱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浓浓的民歌风格。小骆的这首诗本就是即兴念出来的,它的诗律是完全按唱词曲调来的。首句虽然只有3个字,但因读音上加了两处停顿,所以从音律上仍然是五言。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是一首完美的五言诗。

换一种说法,就算咱们不把前3个字当成五言,其实小骆也并没有错。一首作品到底是几言诗,其实并不是要求每一句都按要求来。比如杜甫的《兵车行》,其它句都是7言,但其中就是有两句是5个字的,它也仍然是一首完美的七言诗,难道一向讲究的诗圣也写错了?显然不是这样。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很清楚诗的格律、形式等,其实都是为了表达意思、抒发情感而存在的。小骆写这首诗时,如果非要拘泥于诗体字数,那他就无法成为天才级的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古典诗歌的质疑还在继续,笔者相信大伙儿是秉着交流学习的想法在讨论,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个人认为,咱们要在了解清楚后再去讨论对与错。好的古典诗词其实是稀缺文化资源,从先秦至今总量就是这么多,咱们多一点珍惜吧!一己之见,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