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奇葩说》老观众,不过一贯看得多,写得少。

这一季的最新一期,姜思达、肖骁和史航这些老奇葩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老友对抗赛形式,与本季选手小鹿、席瑞和熊浩就“20岁有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为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你可能是《奇葩说》忠实的观众,也可能对这节目一直提不起兴趣,但只要是吃瓜群众,只要对娱乐圈当前的乱象有想法,这一期都可食用。

双方辩论里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能在娱乐圈找到可对应的明星和事件,这连连看做得我心惊胆战: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是真的在影射吧?

1 一夜成名,祸不单行?

纵观反方的发言,几乎是一场对“20岁一夜成名”后果的恫吓。

但我们能说他们太夸张吗?不能。

实在是太多鲜活案例摆在眼前,几乎点名道姓的程度。

小鹿说,20岁一夜成名,你的人生很大可能就像坐滑梯,一路从最高点滑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会想到谁?不消说,2021开年最大瓜,郑爽。

郑爽91年出生,2009年《流星雨》播出后一夜成名,那年18岁;2011年《画壁》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那年正好20岁。

接着是国民cp的爱恨离愁,是情史的跌宕起伏,是全国为之捏把汗的精神状态,是处女作代表最高水平,是不敬业出了名,最后是视生命如草芥的人人喊打。

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从最高点一路滑落到官方封杀,今年,她也不过30岁。

而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工业发达的好莱坞,更是满坑满谷。

曾经红遍全球的小甜甜布兰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岁靠《mean girl》火遍全美的林赛罗韩

好莱坞意难忘前情侣档

都是在年轻时爆红后人生一路滑落的典型。

反方说,“一夜成名”四个字,代表着一种功利主义。它不是对专业的追求,而是对名与利的极度渴望。

这话显然也没有说错。

就在本周,两档选秀又同时开播,脸盲观众瞬间迎来了脱敏治疗,200个妆容一致的男人,让你一次选个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青你3开篇自我剖析的行业现状,这些团体选秀带来了令人垂涎的机会,也带来了流水线、无辨识度和流量至上等一系列问题,平台加持的高流量、高曝光,让资本和练习生都趋之若鹜,不少练习生明晃晃把“一夜爆红”和“流量变现”写在脸上。

选秀太多,练习生不够用了,多的是签了公司培训两三个月就送来吸流量的;流量太诱人,路径如此清晰,别的行当也被诱惑来——演戏的、搞体育的、做网红的、打电竞的……唱跳水平都是我行我上的程度,说热爱舞台,也得有人信呐!

这样的20岁一夜成名,推演下去会如何呢?

反方说得很对,这样的一夜成名,此后余生,将以运气为路径依赖,不劳而获走捷径的思维方式将吸肺,难以更改。

刻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选秀回锅肉越来越多:他们笃信这样的成名路径,笃信自己只是缺了点运气,下一次红的一定是自己。

当你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天赋或能力而被广泛喜爱时,未来可能很难找到一个抓手,去维系这份高度。

从反方的角度,他们推崇的成功路径是厚积薄发,是靠专业稳扎稳打,是不急着在自己三观不稳、能力不强、人生事业刚起步的阶段就骤然被抬到一个可怕的高度,这个观点本身是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对照内娱,也是有说服力的。

去年我最欣慰的,莫过于张颂文老师的走红。因热爱放弃高薪的导游职业高龄考入北电,却在自己年轻时代被嫌弃长相普通做不了演员,十几年来维系生计尚且艰难,终于在《风雨云》和《隐秘的角落》里以演技惊艳了众人。

然而在《我就是演员》中,他作为导师对待所有选手都温和谦逊,无论是大流量还是小透明,无论是老资历还是渣演技。

这是岁月和经历共同铸造的宠辱不惊,倘若20岁即一夜成名,断不会有如此精湛的演技和如此虚怀若谷的心态。

同样的例子,还有当下最红火电影《你好,李焕英》的主创贾玲和张小斐。

这对儿老搭档,一个38岁,相声入行,在喜剧行业慢慢积累,天时地利人和下成了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

一个35岁,北电科班出身,杨幂袁姗姗的同学,却多年无姓名,直到从喜剧另辟蹊径,终于在毕业12年后出演了自己人生第一部电影女主角。

她们迎接自己的爆红,有更稳定的心态,更可依仗的专业技能,也因此更有底气直面伴随爆红而来的那些是是非非。

反方还有个论点十分契合当下热议话题——如此年轻的成名,不过是被资本商品化,你的事业将很难自主。

的确,从道理上讲,能力越平庸越好控制,资本能令平庸的你一夜爆红,自然也就有手段收回,这所谓的二十岁一夜成名,给你了就是机会,收回了就是巨大的人生陷阱。

2 一夜成名,千载难逢?

如果说反方代表着大众传统观念的政治正确,正方其实代表着每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这也是为什么这场辩论赛前观众投票悬殊到81:19——100个人里,81个人想要抓住一夜成名的机会,这就是现实。

在对“一夜成名”的渴望上,我们这个时代比过去的进步,可能就是大家越来越勇于承认自己的渴望,对名气,和对名气背后无限的利益。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肖骁就抓住这点,大打特打,笑喷全场。

说句肺腑之言,谁不想早出名呢?上面提到的例子,无论张颂文老师还是贾玲张小斐,他们难道是自愿选择了大器晚成吗?

越早成名,越早站在高位,越早掌握更多的资源,越容易“以红养红”。

20岁就演到了《神雕侠侣》里郭襄的杨幂,显然比同龄人多了无数机会与可能性,如何选择、如何走下去是下一步的事情,无论如何,总强过别无选择吧?

肖骁也好,姜思达也好,都是抓住了《奇葩说》的机会一夜成名的年轻人,即使有很多人觉得他们因成名而加速燃烧着,但他们必然感谢那个在20岁抓住这样改变人生机会的自己。

肖骁拆解反方“有实力的人何必急着成名”这个论点的方式也令人捧腹。他说,既然有实力总归会成名,早成名我也扛得住;要是没实力,那这20岁一夜成名的机会也许是我一生唯一一次成名的机会,我已然没实力了,你还打算剥夺我的运气?

很难不赞成。

就拿练习生这个群体来说,我们都知道他们有怎样的实力,毕竟实力高早就solo出道了。但机会不同,命运迥异。

没有说蔡徐坤毫无实力的意思,但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如果他参加的不是内娱第一次101系选秀《偶像练习生》,哪怕只晚一年,他还会不会成为顶流,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天时地利人和,方称得上“一夜成名”的机会。

杨超越,恐怕是另一个极端的例子。

从唱跳的角度,她是纯粹的,就算自带争议性与腥风血雨体质,如果不是第一届《创造101》万众瞩目,如果不是内娱女爱豆缺位太久,她还会成为这几年来唯一的锦鲤型流量吗?

专业废

我说得难听些,101系选秀选到现在,那一小撮唱不成跳不就只会靠卖萌耍宝媚粉的所谓练习生,若能在选秀浪潮和流量经济里分一杯羹,已是邀天之幸。

咱倒也不好说:尔等凡人,哪来的权做梦?

梦想还是要有的,你看他们不就实现了嘛?

再说,成名这件事,什么算是准备好了呢?姜思达在辩论里说,面临这样的机会,我们退缩,只会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渺小。

不是没有道理。

总有人面临诱人机会时习惯性后退一步,比如我,扪心自问,我不会否认,这来自我顽强的惰性和过高的风险意识,我不够有勇气。

正方还有一个论点没有展开,但很有意义。属于20岁的一夜成名,很可能是机会叠加着年轻的直觉,它不仅仅代表着老天在这个时间点抛下的馅饼,很可能也意味着只有这个时间点的你,才能接住它。

比如,《大明宫词》里小太平清澈又天真的眼神,终归只属于20+的周迅。

如果足够诚实,我们会承认,关于这个,导致我们立场变化的关键,很可能是主语。

辩题

如果代入的是“该不该接受”,我们大抵会觉得,急什么嘛。看看这些急着一夜成名却不去修炼内功的小年轻,屡屡为博出位用力到变形,害整个内娱越来越完。

可如果代入的是“该不该接受”,我们立刻就会觉得,为什么不?

这是一个出名离每人都不太远的时代,几年里屡次有调查研究显示,在毕业生最向往的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红”。你看,数据倒是不撒谎。

大家不仅都觉得“我可以”,“我能够”,还会对自己克服成名陷阱的主观能动性盲目自信。

视角一换,答案截然相反。

可这就是人性。让我不要脸上个价值的话,这视角的差异其实也构成了人类能进步的平衡:

当你盲目自信的时候,身边必有人不厌其烦指出陷阱、告诫风险;而当耳边都是劝阻声时,我们也依然有勇气走下去。